[宋] 史浩
太华峰头冰玉沼。开花十丈干云杪。风散天香闻四表。知多少。亭亭碧叶何曾老。试问霏烟登鸟道。丹崖步步祥光绕。折得一枝归月峤。蓬莱岛。霞裾侍女争言好。
采莲舞
史浩
太华峰头冰玉沼,开花十丈干云杪。
风散天香闻四表,知多少,亭亭碧叶何曾老。
试问霏烟登鸟道,丹崖步步祥光绕。
折得一枝归月峤,蓬莱岛,霞裾侍女争言好。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太华峰头冰玉沼,开花十丈干云杪。”起笔三句突出了华山奇丽非凡。据《华阳国志》所载,华山在华阴县城南三十里,称少华山,与华阴县毗连;这里以“冰玉沼”状华山脚底泾河之水;华山峰峦高耸入云,“开花十丈干云杪”,状华山山花烂漫,似是表明华山的高峻。这里所指“花”,即华山的杜鹃花。每年四月,杜鹃花开时,华山便成了“千树桃花”的“仙家名山”。
“风散天香闻四表”,华山素以花香著名,其香气远播于四野。此言“风散天香闻四表”,不只写出了华山之香浓烈,且也写出了其山香之独特。作者以天香喻花之香,不失为一种高妙的比拟。真可谓妙手天成!
“知多少”一句,陡然一问,与起句之突兀,似有暗合,“亭亭碧叶何曾老”,则从花之盛开写到花之长在,故而再补上“知多少”一句就显得非常自然了。下片“试问霏烟登鸟道”中的“试问”二字似是即景而发,其实与上片中“开花十丈干云杪”是相一致的。霏烟即飘浮在山腰中的云雾,登鸟道即指登华山。此言登山人不知多少,但见“丹崖步步祥光绕”。因为华山又称“仙山”,故而人们登山时便有祥光瑞气缭绕。“折得一枝归月峤”,月峤即月山,也就是华山。此言登山人采得一枝华山杜鹃花下山来。“蓬莱岛霞衣侍女争言好”中一个“争”字,又将这种场景扩大了几分。这不仅说明“采莲舞”以花草起兴比拟人身,“霞衣侍女”也是描述身姿之美者之一,同时也在最后才交代出采花的主人——“侍女”。这样的笔法写得渺远。与此分号词所表达的内容相对应,“蓬莱岛”也有双关含义。此中除了“蓬莱”借指神仙居住之地外,同时亦有从前游人因归家心切而借指回家的意思在内。如此又构成一种飘渺的气氛。这样“采莲舞”便在缥缈中结束下来。此词重在描写华山秀丽非凡。开篇先写华山高耸于天地之间,次写其花香远播。然而这一切都被巧妙地分及一些情景后述说起来更为恰如好处,其实从宏观方面对华丽的震撼却有许多淡写乃至不提却有更加渲染之意同样不容忽视;直至篇末不直接说舞而以情境中隐隐带出起舞之意也是写得蕴藉令人回味无穷的。
现代译文:
巍巍太华峰头有一处如冰如玉的沼泽地,花开十丈直耸蓝天云霄外。花散出香气随风飘扬远播四方,这样的美景不知道吸引了多少游人。碧绿的叶子亭亭玉立从未有过变老的时候。(我在山上)询问向导山鸟轻易不曾到的烟雾迷蒙的山路,通往丹崖山脚的道边上祥光缭绕。(如果)能折下枝条将它们带回月光笼罩的高山(我是指回到家乡),美丽的侍女们都称赞这一枝莲花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