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黄庚
一曲霓裳舞太真,谁知鼙鼓动胡尘。
当时若按周姬乐,治世音中无乱人。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明皇按乐图
宋 黄庚
一曲霓裳舞太真,谁知鼙鼓动胡尘。 当时若按周姬乐,治世音中无乱人。
一首小诗把一幅古代的画图,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们仿佛看到一个画卷被逐点解析,饱含着诗人许多复杂而深沉的感想。首句“一曲霓裳舞太真”写画中的人物和歌舞的内容。以“霓裳”点唐代乐曲,以“太真”点出杨贵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诗人并不像通常的叙述那样,先写“杨太真含情独舞”或“唐明皇醉中欣赏”等等,然后再以“万人迷”或“倾城艳”等字眼加以赞颂。而是相反,他首先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问题:“一曲霓裳舞太真”,多美的一幅图画啊!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紧接着的第二句却告诉我们,这动人的“霓裳羽衣曲”恰恰是在鼙鼓动起的胡尘中奏出的。这一对比突出了画面的冷暖、歌哭、生死、贫富等等剧烈的矛盾冲突,使人感到诗人的无限感慨。
三、四两句,诗人进而提出了另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如果唐明皇当时懂得欣赏民间的音乐,那么治世音中就不会有乱人了。这一问是颇有深度的。它不仅对唐明皇作了委婉的批评,而且把当时政治上的混乱直接与乐曲的雅俗联系起来,从而把问题的尖锐性推及到一般现象。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同时,这种深挖根蒂的议论在很多地方都发人深思,也耐人寻味。像辛弃疾在词中提出的“赢得骂周姬,换羽移宫”的感慨正是与之异曲同工的。也许这正是诗人们写出如此沉郁深远的好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思想并不尖锐惊世骇俗却极为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在乱世中所能感触到的“从流”,即是诗人一贯说的“天然剪裁绝风格,须信道,用即知佳”(《御选唐宋诗删序》)。尤其是个别人名政治气氛甚重的情况下,“从流”是很不易做到的。可见,在治乱兴衰这样重大的历史课题面前能自拔于流俗是非常可贵的品格。“三顾频烦天下计”,自然与郭子仪那样矫健恢宏的天姿相关连;而从容周旋世间的英才中也自有黄庚这样淡泊自守的诗人。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纯熟而得法,不露痕迹。全篇三联七句都是从一幅画图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通过巧妙的组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卷和深沉的艺术意境。同时,诗人提出的问题却是直接的,“谁知”“当时若按”“治世音中无乱人”,大开大合中皆可见出思理的精锐。再者就是作者的感喟不像斧凿处甚明与字面亦有距离:那是模糊化、驰聘联想之后的又一新意境所致吧?所以说七字无一字闲,冲口而出却达到尽而不尽的效果。“天然剪裁绝风格”,最为后人推崇。诸如小诗风华蕴藉烟润清凉方面大大胜于本诗在晚年擅写感伤的气氛和对易安乐府不足(再于绮罗香泽独树一帜的基础上再次颂扬诗歌个性化创造能力的推重)之外而提倡(也是对自己要求)之黄庚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