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萧衍
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
嗷嘈绕树上,翩翩集寒枝。
既悲征役久,偏伤垄上儿。
寄言闺中妾,此心讵能知。
不见松萝上,叶落根不移。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中,萧衍的《古意诗二首》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引人注目。其中第一首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鸟儿在离散、迁徙过程中的情感与遭遇,借此表达了对于战争、离别等人生苦痛的深深忧虑。
首先,诗人以“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开篇,生动描绘了鸟儿在惊恐中飞散的场景,仿佛可以听到鸟儿的惊恐鸣叫和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人的情感投射到鸟类身上,以鸟喻人,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接着,“嗷嘈绕树上,翩翩集寒枝”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鸟儿在惊散后的无助和凄凉。它们在树枝间绕着圈子飞翔,悲鸣不已,最后才选择了一处寒冷的树枝栖息。这里的“寒枝”,可以理解为战乱时代人们栖身的草屋或破败的房屋,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深深忧虑。
在诗人笔下,鸟儿之所以“既悲征役久,偏伤垄上儿”,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人心上的。而“闺中妾”对于这些情感的感受自然无从知晓,这就构成了诗人抒发自己心境的机会。诗人用“此心讵能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无奈和痛苦,这也是他在诗中想要传递给闺中人的情感。
最后,“不见松萝上,叶落根不移”两句是诗人对生活坚韧的呼唤和鼓励。在松萝上,叶子在飘落的过程中虽然形态变化万千,但其根却始终不渝地扎根在土壤中。诗人以此表达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也要坚守信念,尽管生活可能发生改变,但我们的根基不能动摇。这是一种对生活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呼唤。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鸟喻人,通过对鸟儿迁徙过程中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离别等人生苦痛的深深忧虑,以及对生活坚韧精神的赞美和呼唤。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力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但请注意,由于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有所差异,译文可能无法完全还原诗人的原意和情感深度。
如鸟儿惊散起离离, 凄凉散落各东西。 哀鸣绕树寒枝上, 心中悲痛难自已。 闺中佳人莫轻叹, 征战苦痛谁人知? 松萝落叶根犹在, 生活坚韧盼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