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罗洪先
三年庐阜历千峰,莲社花宫处处逢。
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
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
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
旅怀
明 罗洪先
三年庐阜历千峰,莲社花宫处处逢。
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
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
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
这首《旅怀》诗,抒发了作者对匡庐山川的热爱和对疏慵性格的自我谴责。
首联“三年庐阜历千峰,莲社花宫处处逢”,概括叙述诗人漫游匡山的行踪和经历。“莲社”即晋代庐山慧远和尚的“莲社”,是佛教中著名诗社,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莲社”的酬唱。从联末“花宫”两字看,看来作者与旧友们也应曾交往酬酢,而且在游处之时颇为自谦:“处处逢”。“空在”,就是感到心虚寡欲和由此带来的愉悦舒适心理。“故吾”,典出《庄子》,大概在此诗写于远离家乡的三年内。一个性情旷达、不爱钱财的文士风度跃然纸上。这一联写出诗人流连山水、领略佛学的怡然自得的神态,充满清旷别致的情趣。
颔联两句,状写匡庐山水景观:“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这一联对仗工整,语义警峭。“龙起斗”典出《后汉书·应劭传》“起龙斗”三字形象描绘出雷鸣电闪中群龙腾飞的壮观景象。“虎遗踪”即虎迹,这里暗喻险峭的山岩和攀岩而上的虎路。诗人漫游在匡庐峻岭之中,有时似乎疑云这是云中飞龙,有时又似乎是在追踪虎穴。登山这样形容,游山也这样形容,显示出诗人忘情地融入大自然怀抱的旷达心境。
颈联描写深山古寺的晚景:“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这是有层次的交替更迭景观。诗人行来深夜回寺,“初定”一刹那间:“定”就是佛教徒入定时,也就是人进入禅定状态的意思。尾联一结“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上句叹息岁月易逝、春华秋实,生命在运动中的前进在追求自由自在中再追求不断的觉悟明理之中;“怅望风林”从前句山林瀑布仙境夜行对比而来。为了它、才付予修身养性以渔樵、宦海烟波作干禄的作为。在既悟之后又不能忘世、忘情、忘我的境界中流露出矛盾和怅惘的心理。但是,对于自己选择的道路又无可奈何,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心情。“故吾空在”是作者自述情怀的结语。“故吾”是指旧我的意思。“却疏慵”是作者自我谴责之词,由于“疏慵”便一任事过场空、虚度岁月无益于世的无补于世的情绪也是常常要控制不住懒散倦怠的情志原因在于不善于解缆推篷登高时,“却疏慵”也是一种深刻的罪过意识自然也随之潜藏于心良久之后;大概还要促使作者悔恨不止不刻苦力学成为救国勋臣;大概是落第流离怀土进而期望创立一段青史留名的辉煌政绩也可能改写狂士自卑心灵的学土矫矫拔俗的家训风格自忏独解时不我予呼号了或许会给芸阁叫传以外稍稍注入一点灵气的;他本人在疏慵之时尚能寻觅到一己的自足;可是一旦步入官场或征战沙场后能否有那样超脱的气质就很难说了;因而说这是诗人的独特个性追求,不是无可取之处!
罗洪先这首诗通过庐山草堂夜游所见的景色和所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庐山草堂的深深挚爱之情;情景交融、物我之间合而为一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选的路而始终保持的一种信念感、成就感以及难以割舍的感情意识。从而引发读者深思这一时代知识分子在寻找心灵家园中所作出的一种抉择。同时也让人们得以感受一下久远的传统人文化意境、博爱至上传统儒家文化的最佳选择最集中的诠释过程中怎样感染人的身心震憾人世的情趣的一孔之见、只不过出于真诚友情自然流露也毫不修饰罗致光环渲泄淋漓而后欣然以纳自我的宽容善待内心世界罢了。在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