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罗洪先
长秋才引到帘前,名姓谁知外国传。
记得君王回盼处,肯令相识不相怜。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罗洪先的《昭君词六首》之一,是一首典型的借古讽今之作。它以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昭君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首句“长秋才引到帘前”,诗人以寥寥七字,简洁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场景。长秋,指长秋殿,汉代皇宫之一,这里是借指皇宫。帘前,即指宫中。此句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凄凉和冷清,暗示了皇宫生活的孤独和无趣。
“名姓谁知外国传”,昭君的姓名被送到边疆地区,这对于昭君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这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名姓,即姓名,这里指昭君的名字被传到了边疆地区。谁知,即何人知晓,这里含有无人知晓之意,暗指朝廷的昏庸无道。
“记得君王回盼处”,诗人笔锋一转,从对昭君的悲惨命运的描绘转向了对君王的思考。这里的“回盼”,是暗指君王对昭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肯令相识不相怜”,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君王的深深失望。即使君王对昭君产生了同情和关注,他们也未能对她伸出援手,这表明了朝廷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忽视。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传递着诗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君王的期望。整首诗寓含了对君王个人的评判和指谪,实则批判了整个朝廷制度的不公和残酷。整首诗文笔清丽、简洁明快,很好地表现了罗洪先诗才之出众。
在现在汉语译文中,这首诗可以被理解为:长长的秋日里,宫中才选中了昭君引见至帘前,可谁知她的姓名却被传到了边疆地区。当记起皇帝回眸一望之时,朝廷竟连一丝怜悯之心都没有,让昭君遭遇如此的不公与苦难。这既是对昭君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