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罗洪先
洞中梅发手常题,祇欠花前水一溪。
我笑欠溪君欠洞,世间胜事许谁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描写的自然是“梅溪”的美景。 首句是说诗人手拄竹筇,沿着曲折溪流,循着溪畔梅花盛开的路径,到“梅溪”一游。短短两语就把情景交融的山水田园之诗的画面勾勒出来,准确传达出清新自然,雅淡优美的梅溪山水的气氛和诗人闲适愉悦的游览心境。“发题”,的意图既有咏物陈情的目的,还隐含有不虚此行和赠诗的期望。“题”、“兮”,在中国诗词里总包咏赞、抒怀的情韵。“祗欠花前”至换机的两联就以遗憾的情味贯穿祝福的美意。眼前到处,眼前与风景对比分明的高低梅树正花发如云,而一溪澄澈的水面,则不见梅花倒影。二景互衬,自然本该唤起对梅溪的“花溪”美称了。然而诗人的期待却落空了。这里,“洞中”一词还寓含着梅花正开在“梅溪”中的意味。从结构上说,与首句中的“手常题”相呼应,也是一诗眼。
“我笑欠溪君欠洞”一句中,“笑”字最传神,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欠洞”者的不满情绪,也饱含着对“梅溪”美景的赞许和惜欠之情。结尾的“世间胜事许谁齐”,则显然把遗憾的情绪推入了一个深层。如果人间确有如许名山胜水的景象能够兼得,自己得偿一部分是绰绰有余的;但现在看来却只剩下梅花这个物事有待赏玩了。“谁齐”,也就是不知谁还能获得这样完美的情事,即或有之恐怕也不能达到像眼前的梅景这般完全。显然,“胜事许人齐”甚至包括有我之境更集中、更优美、更理想的特点。因此诗人不惜以自嘲的方式出之,表现了对梅溪景色的无限热爱和难以割舍之情。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虽以抒情主人公自嘲的口吻结尾,但不管情况怎样转变和怎样补偿(弥补的不当与奇情),满贮诗意的主角仍只有梅花。“世人咏梅、饮酒、题诗之类”。它能始终坚守雅俗共享艺术天地的一条普遍经验就是善于入象取境——寻觅动态的生命情趣以及所见到的相看两不厌的老相识。罗洪先这首诗正以其“梅溪”新境而印证并丰富了这一艺术经验。
至于现代文译文如下:
我常去山中洞中漫步,看到梅花盛开便写诗赞美, 只可惜眼前没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梅林。 我笑那些没有欣赏到溪流的洞中梅花的人啊, 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应该让谁来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