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郭祥正
山源久涸旱尘飘,想见潺湲泻石桥。
只道海风吹不断,为谁收起玉鲛绡。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诗文赏析:
丁卯十月十日游开先瀑布绝流
郭祥正
山源寂寂久枯旱,想见潺湲泻石盌。 只道狂风不肯吹,为君特地到沧溟。
这首诗作于诗人客游建德之时,它写了一次游开先瀑布的情景,其佳处并不单单是对瀑布壮美的描述,而更重要的是将此情此景贯注了人的情思,于是山泉也似乎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性格也仿佛赋予了山泉。它表现的是一种风流自赏、超拔脱俗的精神,从这一点看,它也可以算是苏轼《百步洪》一类作品的先驱。
“山源寂寂久枯旱。”此句平实叙述,颇富余味。“久枯旱”,不言而喻,是诗人来此之前已有此感,也是诗人的想象,它给读者一种蓄势的感觉。山泉本来常年奔泻,“寂寂”二字,状其常年不息,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此却反常而语,以突出此地的“久枯旱”。这显然是为下文的“潺湲”而蓄势。这是诗人的想象,却也是自然现象;这现象在他人眼底看来可能是枯旱异常,而在诗人眼里则恰好是相反。“想见潺湲泻石盌”,奇特地使用一个石盌作为瀑水所倾注的对象。按照一般意象,盌同缸,“石盌”几乎是晶莹洁白清澈见底之水的具体化了;眼前的瀑布在雨后的声音中似乎变成了一位挥洒万斛珠露的少妇。一句中连用两个比喻:泉声若流水,又似乎是“海风吹不断”;又继续收起了琼盌般晶莹剔透的鲛绡(一种头巾)。这不只生动地描写了瀑布的奔腾不衰、清澈秀美、雄伟壮观的神采,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融汇进去,赋予此景以生命和感情。这正是苏轼所说的“诗至于此,得乎性情而超乎象外矣”(《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这首诗中流露了诗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然而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描绘瀑布的壮美,而是将此情此景贯注了人的情思。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来此并非偶然,于是有“为君特地到沧溟”的妙想。诗人为何“特地”来此?不是为赏泉而来,不是为旅游而来。他在不久前刚因政事贬官归隐,此时又身在异乡,正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逢入京使》),心中苦闷可想而知。这种景况与壮美的瀑布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于是他设想瀑布在此时此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们来观赏它吗?不是的!为了自己而来?也谈不上!实际上自然也无所谓为谁特地到那里去的问题!这是一种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思索——“人生得也枯杭分外多,四时佳兴大都过客”,其无奈何求测者心态可想而知。“玉鲛绡”的描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佳兴”二字则意味深长,一方面赞美了瀑布的风采和美妙,同时也暗示着这种感叹不能消愁自遣、宣泄出了作者的情怀:“如此雄壮的山水究竟能够经受多久的人造惨淡?山中孤寂也罢、奔腾不息也罢,都在不经意之中统统成为悲惨而痛苦的生活的情调的反衬罢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神奇景色,“想见”之声与心中奔涌的思绪声和成一片,似乎不愿把内心感情宣泄出来,于是感到像有些意思的东西一样脱口而出;可是一旦想向别人诉说时却又无从说起,正像这个“玉鲛绡”一样难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似的。这种手法正是苏轼所提倡的“以己之乐乐人”,它与那种“一唱三叹式”的诗文一样能够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而富于韵味;构思新颖奇特,别具一格;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融汇进去,赋予此景以生命和感情;语言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这些特点都是苏轼所提倡的。从这首诗中可以窥见苏轼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由于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当时社会不大协调的奇特情感和思想认识(这在苏轼后期诗歌中已不多见),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有一定的“叛逆性”,尽管从内容上看并非如此。然而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