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芙蓉渡和颖叔修撰旧题》宋郭祥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郭祥正

《次芙蓉渡和颖叔修撰旧题》原文

绰约芙蓉照碧湍,红绡衫薄不胜寒。

吹香洗露情多少,只得元戎一饷看。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是诗人受当时朝廷宰相的一纸招书,感到疑虑彷徨而作的,他用一联两句诗“绰约芙蓉照碧湍,红绡衫薄不胜寒。”就把他当时心情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出来。我们先把这句诗的意义弄清楚。这里,诗人是把美人比作荷花,芙蓉即是荷花,其花的美丽在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例如宋词中有句说的“荷花粉面儿般嫩。”但这儿所指的美人又并非容颜娇好,真是羞花闭月的那种女子,只是用以表示一个人内心秀雅柔丽的精神状态而已。这样的美人纵是春风吹破了她薄如红绡的衣衫,也抵挡不住那冰肌霜雪般的严寒。而诗人把当时朝廷的局势比作碧湍,碧是青绿色,表示其顺利无阻;湍是急流,则其繁荣鼎盛之状如在眼前。但这个看似充满生气的朝廷,对诗人来说,却意味着惶恐不安和凄冷异常的心情。他以这种比拟正是为了把这种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在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看看诗人是怎样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的。他把芙蓉比作荷花,又把荷花比作美人;美人既非容颜娇好者,则其美丽自然不能以寻常美人来比喻。这里又用了一个“绰约”的形容词。“绰约”一词本来是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引申为“柔美”之意。如此说来,诗人是把朝廷的局势比作一位姿态优美的美人,这正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但是这还不够,“芙蓉照碧湍”的景象本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但诗人所看到的却是美人凄冷的心境,这样反而使人心中的美景变成了一种惆怅和悲凉。再看他那“红绡衫薄不胜寒”的形象,“红绡”可以知道是红色衣衫,因为是荷花而穿上这红衣衫,就显得更加美丽;但是这又给读者带来了疑问:这么娇美的荷花怎能经得起寒冷呢?再一查这句上“吹香洗露情多少”,就知道其中更有另一种意境和一种不同形态的心境。“吹香洗露”是很惬意的景象;可惜美人在清凉世界里心情冷得太过分了,“只看得元戎一饷”(这是一本词上填的)。因此可以把此诗改用《定风波》的调名,曰“伫倚危楼风细细”不是唐末教坊曲中的诗句:“杏园往往别春风”—自然是跟景配合,断不足以烘染内部的风景:“昨夜疏疏一院东风。”希望欣赏诗的美在于曲传达言不尽之远神久味以上这种诠注的内容很明显说明了这是一种风人性情的唯美的歌吟或叙述的自由表达—那么从诗人从描述外界环境而转化成描写心境以及内心情形的线索的剖析过程之中去理解和品味这种创造的情趣意味就是必要的了。“得免求人姓名月”

这样的字眼最易误读错解:因为在历史上与传颂中的其他诗歌的章句里很难找见一个符合诗意的对应或近似之物而就此整个意思而辨之就可知这里所用并非具体的一个人名而是强调一件东西的特征特点所在那么与其不中究竟是哪一点了呢?须知这是一种通常指代若干“号曰—没有实际的政治含意就只能是涵括无数公务职员办事流程之一岗位职业名字内容的多到吓人的众目睽睽之物了。“求人姓名月”或“求人名姓簿”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屡见不鲜了—不过这种笔墨大都是用在讽刺、嘲笑、讥讽或揭露的场合罢了。这里郭祥正用它来形容这一事物的虚伪和可笑:由于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随便地加以装点而已!那么既然可以随意装点、随意涂抹还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所指的这一事物当然不是一般的公牍事务而已。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可知道这里所指的事物必是十分明显的。在当时官场上文人与官吏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利用;另一方面又是互相猜疑、互相排斥的关系。郭祥正当时作为一个文人当然不可能直接去干预这种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敏感的人他自然会感到这种关系的存在而感到惶恐不安了。因此他才说:“吹香洗露情多少”,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境表现: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自己很难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他才写出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意思和意境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郭祥正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