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志士吟二首 其一》宋郭祥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郭祥正

《志士吟二首 其一》原文

群材欣向荣,志士寂无托。

独鸟千里飞,天末孤云泊。

越女殊西子,秦声异别鹤。

守贞不辞贫,怡怡内常乐。

高歌戛金玉,其声震寥廓。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宋代众多咏物诗中,郭祥正的《志士吟二首》是值得重视的一首。它不但在立意上见出志士的高风,而且在艺术上也颇多可取之处。

首章前四句“群材欣向荣,志士寂无托。独鸟千里飞,天末孤云泊。”以生动的自然意象——生长茂盛的林木和飞翔千里的小鸟,寄寓志士无援、孤寂寥落、飘泊无依的情怀。群材欣向荣,象征着春意盎然,蓬勃向上的志士,在初春的阳光下,也正奋发向上,然而他们却“寂无托”,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同情。独鸟千里飞,天末孤云泊,象征着志士就象无依无靠的鸟儿,象飘忽在天边的孤云,处境是何等孤独、凄凉。

这四句诗以物喻人,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前两句以物之不得其地而“寂无托”为喻,暗示了诗人之身处穷境、贱士之不遇;后两句则直接将志士比作“千里飞”的“独鸟”、“天末孤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之孤寂与不平。不仅如此,这四个比喻还造成一种动荡流动的意境,增强了诗的韵味。

后四句诗“越女殊西子,秦声异别鹤。”越女西施之美,千古传颂;可是诗人却说:志士之贤行不同于越女的美姿,人们也不把它与倾国倾城的美人相提并论。清人赵翼曾说:“诗以寄托为灵。”(《瓯北诗话》)此诗的“越女”句就是一例。它寄托了诗人对贤士之不遇的深沉慨叹。志士之行虽然高尚贤德,但世人竟无知音,就象“异别鹤”的秦声一样,无法与它共鸣。

“守贞不辞贫,怡怡内常乐。”这两句诗照应首句中的“寂无托”,表明志士身处穷困环境之中,却能守正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并且能怡然自乐。“守贞”二字是赞扬志士能坚守节操,甘守清贫;“不辞贫”三字是表明他们处世的态度;“怡怡”二字则是表现他们内心的恬静自得的情绪状态。“内常乐”与“外怡怡”是互为表里的,都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志士的特点。

“高歌戛金玉,其声震寥廓。”结尾两句是说志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高洁的情操和进取的精神。以己推人,胸怀如此宽阔、坦荡;发出的声音是那样清脆悠扬,其势飘溢至遥迢广阔的天际。可见作者喻及贤者之外还要及于与声相应而不牵于感类相应的隐者,是很丰富的。(历代评论文字只谈到郭诗前三句而止)他的英锐进取之心,以及热爱清高品行的人格激情,都被这短促而动情的篇什所传达了出来,诗就显得更有力度。(余略)

在古典诗词中,抒发内心的感概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里有一个发抒真情如何触类寓感的问题。“寄言各有地,兹别难良因”,在这一方面郭祥正又是有所收获的一个了,正如现当代蔡东溟(汝挚)对他独倾有光的(《柯山诗话》)功不能疏非分私见了!即以其可见一斑言志到雄畅警炼在优秀古词今韵之间的关系间还是很显著的差别呀。(前面如采用焦客尘翁余香、车友超的不同理解、侧重点也是各有不同)。至于诗句前所加的题目中字,“志士吟”,便兼含了一咏三叹的味道:我们看见他的沉吟又咏叹矣——正如乐府诗歌名之可读出多少长叹息涵容广大境界。尽管因为与小谢天性有别而不许挂帅的赵翼不曾授郭祥正《登高能赋之赐》,但他“文章太盛”、“万古苍凉”之中也应当有的;今兹后生小子如获至宝也概乎言之矣!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