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郭祥正
往矣中庸子,亭标夜讲名。
我来何所得,襟袖水风清。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夜讲亭,是西湖的一处胜景,也是杨公济的故乡风物。亭子的名字,是那位宋代理学家朱熹取的。郭祥正这首诗,便以朱熹的学生中庸子(中庸,是古代哲学术语,意为中正合宜)自居,将夜讲亭的旧事重新提起。
“往矣中庸子”,一个“往”字,带出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庸子”,是诗人自己当年在朱熹门下听讲时的法名。而在今天,“中庸子”已经成为典故。读着诗行之间:“亭标夜讲名”,原来,这个讲学的亭子就叫作“夜讲”。“我来何所得”,不只是见到久仰的“夜讲亭”时的欣喜表现,同时也是表明自己对这种学术盛事的一片热烈向往。“襟袖水风清”,使人感觉一片清凉幽静,正像孔门弟子闻听夫子在春风和煦中的讲学一样。郭祥正在这里描绘出了一个美妙的心境,以水风之清,把夜讲亭的气氛衬托得更加庄重而雅致。
诗以“往矣”二字开头,又以“我来”二字结尾,中间两联均用典故,又都扣住西湖景物来写,即景写情,不枝不蔓,显示出诗人艺术上的巧妙。
诗写得清雅、含蓄而富于韵味。诗人将自己对夜讲亭的深情赞誉表达得十分贴切、真切。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风姿卓越、襟袖清风的诗人形象。
现代文译文:
夜讲亭,是西湖的一处著名景点。相传这是朱熹为方便夜间来此讲学而命名的。当我来到这里时,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站在亭前,清风拂面,衣襟袖口都充满了清凉之意。回想起曾经听闻过的往事,心中更是感到庄重和向往。站在这里,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那些听讲的学生们的心境,一片清静幽雅。郭祥正以中庸子的身份来赞誉夜讲亭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学术盛事的向往之情。整首诗用词贴切、含蓄隽永,展现出了诗人艺术上的巧妙和感染力。
希望以上赏析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