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郭祥正
西湖寄榻绝逢迎,唯只云山似有情。
底事却忘迁谪恨,江南无此赤鲟羹。
现代文译文:
在西湖边居住,很少有人来找我,只有山川云雾似有情谊。为什么忘记了我被贬谪的怨恨呢?在这里江南没有比这更好的赤鲟羹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谪居西湖,青山、白云、莼羹、鲟羹给诗人带来安慰,但他并未因此忘掉自己的恨,也就是说寄情山水只是他生活上的暂时的归宿,他内心深处的恨仍如一块大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正因为这样,生活在“两宋之迭兴”之际的诗人用郭震的名诗:“年来万事与心违,鸥鹭纷纷去不归。芳草有情还独秀,白云无语亦常飞。”作为自己心情的写照。诗的前两句是写自己被朝廷冷落,贬谪在外,却仍然能以山川为友,与白云、山川、莼菜、鲟鱼结缘,这也许是对友人最好的馈赠吧!末句写赤鲟羹的美味,写自己迁谪之恨却终于得到解脱,这似乎是写诗人自己,写自己被贬谪后,不以迁谪之恨而自苦,而是以美食为慰藉。
“食紫莼赤鲟示王博士二首”是诗人在友人王博士来访时,设紫莼赤鲟款待的背景下所作。紫莼是生长于太湖的一种珍贵的紫色的水生植物,赤鲟则是产于东南海中的一种名贵的鱼。友人来了,我以好茶相待。“西湖寄榻绝逢迎”,这句应该这样理解:不是西湖山寺不欢迎我郭祥正,而是朝廷冷落我,使我不得不寄居西湖。“底事却忘迁谪恨”,这句是说:朋友啊!为什么你忘记了我被迁谪的怨恨呢?原来郭祥正自幼聪明好学,诗书过目不忘。太平兴国年间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上饶永丰簿后迁任太常博士。公元1066年(嘉祐元年),他因上书言事直切而被贬谪到广东南恩州(今恩平县)监牢。从此他便厌倦了官场上的倾轧和钻营,以至到晚年只愿在西湖的山寺中与山川为友了。所以当友人来访时他心情十分高兴,“却忘迁谪恨”,是诗人真情流露。朋友啊!在这里没有朝廷上的倾轧和钻营,这里有美味的紫莼赤鲟!从这里看出了诗人的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和崇尚自然的生命观!这是一首清新活泼富有哲理性的七言律诗。从这律诗里可以看出,宋诗不像唐诗那样规矩整齐了!
背景注释: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东坡登中书判制科入朝为官时路过临川城,与郭祥正相遇。郭祥正这时已贬谪在临川任上。诗人早年同苏东坡有过交往,这时喜逢知己,故作此诗。此诗表面上看是写景抒情的应酬之作,实际上是诗人用隐喻的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