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郭祥正
平昔登凌歊,西望历阳岸。
江空芦苇阔,日落烟雾散。
倏然别乡国,三载客淮甸。
赏心无复有,离渚但纷乱。
迩来治冤狱,文字堆几案。
置之步城堞,山川却对面。
崔嵬浮图出,巨笔插天半。
秀色凌丹青,长毫蘸河汉。
翻思宋武帝,此地尝壮观。
美人厌烦暑,挥衣待霜霰。
流芳千岁间,陵谷未云变。
碑阴杜牧题,缺玉稍可辨。
归魂招不得,旧土常情恋。
时作梁甫吟,清风忽吹断。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登历阳城望凌歊台
宋 郭祥正
平昔登凌歊,西望历阳岸。江空芦苇阔,日落烟雾散。 倏然别乡国,三载客淮甸。赏心无复有,离渚但纷乱。 迩来治冤狱,文字堆几案。置之步城堞,山川却对面。 咫尺如千里,城郭翻可观。夕阳多变改,清景在目前。
崔嵬浮图出,巨笔插天半。秀色凌丹青,长毫蘸河汉。 雄词卷海来,欲注杯中酒。翻思宋武帝,此地尝壮观。美人厌烦暑,挥衣待霜霰。千古传芳菲,陵谷未云变。归魂招不得,旧土常情恋。时作梁甫吟,清风忽吹断。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阳城时登凌歊台所作,诗人在此诗中以古喻今,表达了自己对于冤狱平反、为民除害的抱负和决心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联写诗人往昔登凌歊台,向西眺望历阳山下的江岸。这里介绍了登台的位置。“芦苇阔”、“烟雾散”,表现出登台远眺的景色。“倏然”一句,既表达了别乡客淮的惆怅,也抒发了为民冤得除的快慰。“无复有”一句紧承“赏心”,写诗人三年客居淮甸,心中尽是百姓冤狱得不到平反的苦闷,如今美事得成,胸襟顿觉舒旷。这一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治理冤狱的严肃和负责。下一联就“治冤狱”进一步发挥,把心中涌动的激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迩来”三句说作者近来为冤狱的平反奔忙,“案牍”中堆满了“文字”。“置之”二句进一步抒发自己处理案件的信心,一登台榭,面对山川风物,如置之案牍之上,得失了然。“城堞”承“台”字,“山川却对面”言登台能洞察下情,民隐尽在目前。这四句用比兴手法表现冤狱平反主题。同时为下文的托古喻今张本。“翻思”以下转入托古喻今。“雄词”二句是诗人登台所见。“归魂”二句写出作者对古人的态度。“时作”一句回应题目中的“望”,而“清风忽吹断”则是作者心中纯洁之志永不衰退的写照。
全诗将诗人自己的抱负和思想感情同凌歊台这一具体景物融为一体,使外在景物与内在心灵相得益彰,互相显露。以景显情,情由境造而抒发得自然含蓄、深沉委婉。此诗虽为七律,但语言质朴明朗,境界高远开阔,活脱地表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这是古代优秀诗歌所常有的一种特点。宋代胡仔称许郭诗为“千载名胜”。所以说郭祥正的这首诗艺术上是成功的。
译诗和译文如下:
翻译:历阳江空芦苇广袤宽阔 太阳落下时 雾气消失在苍茫无际 我忽然告别故乡客居淮甸 满心欢喜已不存在 只有离乱的渚河 近来我审理冤案 文字堆满几案 放置在城墙上 山川却在我面前 夕阳多变化 美景在我眼前 崔嵬高耸的佛塔 如巨笔插天半 秀丽的景色胜过画家 笔直的长毫洒向天河 雄文如海涌出 想注满酒杯中酒 想起刘宋武帝 此地曾经豪壮壮观 美人厌烦暑气 挥手换衣服等待霜雪 芳香流传千百年 山陵谷地没有变化 石碑下只有杜牧的断题 那缺了的字还勉强可辨识 无法招回我的灵魂 故土啊常牵挂着我 有时我吟诵梁甫吟 清风吹过吟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