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如梦令·照水粉梅开尽》宋石孝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石孝友

《如梦令·照水粉梅开尽》原文

照水粉梅开尽。春残峭寒犹甚。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那更。那更。帘外月斜风横。

现代文赏析、翻译

如梦令·照水粉梅开尽

照水粉梅开尽,春残峭寒犹甚。 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 那更,那更,帘外月斜风劲。

这首词将伤春情绪与相思病苦交织在一起,由景及人,由物及情,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笔意飘逸,表现了作者闲适恬静的生活和凄凉孤寂的情怀。

这首词记叙春夜闺中赏月观风,描写梅雨季节的景物和人物。全词以“那更”领起,回环咏叹,情、景、物、情相生,而韵脚变换错落有致,声情往复,如流水淙淙,清新可人。

上片起首两句写春夜水边之景。由于夜色朦胧,映照水中的“粉梅”已经飘零殆尽,只留下憔悴的枝梗,暗示此夜已属别离;且“春”尚余残寒,“春”尚早,“粉梅”已经凋残。“照水”二字点醒映水之景,由此知分明的物态是从属于离别情绪的背景。残春之夜,已属别离;如此清秋之夜,又临秋寒。“峭寒犹甚”,用笔十分精细。接下来一句“秋气著人衣”,紧承“峭寒”,将“秋气”形象化。“斗帐玉儿生晕”,写闺中小院里的秋夜景象。“斗帐”,指小圆帐;“玉儿”,年轻女子。“生晕”,旁晕染些微红,谓其渐感凉意。“那更,那更,”二句递进一层,从闺中女子细微的体感写到景物:帘外月斜风劲。“那更”二字叠用加强语气,闺中女子愈发感到凄清寂寥之苦。

下片由写景进一步写到抒情。词中的“粉梅”已非昨夜那盛开的花枝,“秋气”也不再是昨夜那残春之秋气;今日所面对的是“秋深菊瘦无春色”,境况不同了。照映菊花的不是朦胧的月光而是西斜的弯月。“瘦”、“斜”二字工丽传神地写出了微寒的秋夜景象。凄清的秋夜,自然又触起相思之情:“重来休浪约。先已留心相访”。这里虽隐含姑娘羞涩心理,但暗示相思之情更深更苦,以致连姑娘自己也深感惶惑,姑娘似乎从对方意识到:即使分别之后不该轻率地应承重来相会;可是对方那种难以忘怀的印象总是不禁又引动自己的芳心。这里用笔婉转细腻而富于变化,而且贴切自然。“旧约”是否重来不仅不能由应承的一方决定,而且决定于双方的心灵。如此幽清自重的闺中少女断不会为对方立诺而轻易越轨;越是犹豫是否重来,越是表明其真情挚意。“一行书来千里梦”是眼前垂帘女子所期待的梦境;思恋者写来相思的情书便撩动千里之外客子离恨重重。相思不相见的怨魂是如何作祟?悬想令人胆寒“醉依香肩寻醉梦”,一层超脱现实的意念出之笔中。“醉依香肩寻醉梦”使得上一个虚比凤鸾之后有化境之妙:明是言梦魂相见而依偎在所爱者香肩上以寻醉眠之境。正如香肩与佳人两相情悦时美如醉眠绮寮之中一般:暗示全词之“情眼”全在于此矣。这是在构思和设色上用笔的神来之笔。

这首词将伤春情绪与相思病苦交织在一起,由景及人,由物及情,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笔意飘逸,表现了作者闲适恬静的生活和凄凉孤寂的情怀。全词情景交融,以“那更”领起四起韵脚变换错落有致,声情往复,如流水淙淙,清新可人。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