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山甫
梦绕清华宴地深,洞宫横锁晓沈沈。
鹏飞碧海终难见,鹤入青霄岂易寻。
六尺羁魂迷定止,两行愁血谢知音。
平生只耻凌风翼,随得鸣珂上禁林。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谒翰林刘学士不遇》是唐代诗人李山甫拜访翰林学士刘某未遇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渴望得到赏识,却未能如愿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首联“梦绕清华宴地深,洞宫横锁晓沈沈。”描绘了诗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愿望。他梦绕魂牵地围绕着刘学士的宴会之地,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携。然而,这却像是在深深的洞宫之中寻找出路一样困难。这里,“清华宴地”象征着权力的中心,“洞宫”则暗示了难以进入的境地。
颔联“鹏飞碧海终难见,鹤入青霄岂易寻。”用鹏鸟和鹤鸟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的处境。鹏鸟是传说中的神鸟,能飞向大海的深处,然而诗人却难以见到它。而鹤鸟则象征着高洁和清雅,诗人希望自己能像鹤鸟一样飞入青霄,得到权力的认可。然而,这又何其之难。
颈联“六尺羁魂迷定止,两行愁血谢知音。”诗人用“六尺羁魂”形容自己的孤独和迷茫,就像被束缚的灵魂一样无法自由。“愁血”则形容诗人的愤怒和悲痛。这两行血泪无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之深。诗人的困惑、焦虑、悲痛、无奈以及想要表达而无处述说的愤慨和遗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平生只耻凌风翼,随得鸣珂上禁林。”诗人表示自己平生以不屈服于权势为荣,但现在却不得不随波逐流,追求名利。这一转折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首诗通过对刘学士的赞美和对自身处境的描绘,展现了李山甫对权力的渴望和失望,对名利的追求和无奈,以及对平生志向的坚守和矛盾。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山甫对人生、权力、名利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力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以便于理解:
我徘徊在刘学士的宴会之地,期望能得到他的赏识。然而这深深的洞宫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我渴望像鹏鸟一样飞向大海深处,但却难以见到;我希望能像鹤鸟一样飞入青霄,但却难以寻找到。我被束缚的灵魂无法确定下一步该走向何方,我只能用血泪来表达我的悲痛和愤怒。我平生以不屈服于权势为荣,但现在却不得不追求名利。我带着过去的荣誉和遗憾,试图攀登那些禁林中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