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可旻
檐头。
万事到头无益已。寻思只有修行是。若送此心游宝地。还容易。坐观落日当西坠。
万顷红光归眼际。眼开眼闭长明媚。此观成时知法味。心欢喜。临终决定生莲里。
渔家傲·檐头
作者:可旻
檐头双泪浑无数,投老感世忧疑处。欲强支持已尽虚。依前度。鬓边映出冰霜树。回首从前真一梦。转觉为欢只便。空更哀呼求可见。伤心处。偷相念举枝新露子。
一首颇似残经整理经卷轴所引发的领悟人生实相之诗。先写投身在末世的艰难环境中,泪眼相对的不幸日子,令人无法视见前途之希望。由此感念佛教所开示世间法,要断除妄惑烦恼唯有通过修行才有实际效益,无可奈何而又悲痛欲绝的心境催生念佛之心。如今泪流过去,恍然感悟原来心存观照观法;生命自此开始进入另一境界,往昔的痛苦与悲哀已成过去;当此之际,决定生起念佛之信心,佛法味深长流露,心生欢喜,临终之时必生莲里。
译文:
屋檐头上的泪水浑然无数,人到老年感受世事艰难疑虑重重。想要勉强支持已无益处徒然虚度,还是依照佛教教诲去修行吧!这还比较容易些。坐下来观看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满眼万顷红光渐渐消逝。睁开眼闭眼之间它长久的美丽。这种观照成就之后就知道佛法的妙味了,心中欢喜不已。到了临终之时必定生到莲花里去。
在这首诗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一些另外的情感与智慧——哀思之中暗藏信心和力量——原来自己在宗教教理的导引下会得出临终生莲的信心,将落日和满天的晚霞渲染成生莲妙境、心地平和美感之时显现欣求宗教的热望的晚照意象,正是可旻这位宋代诗僧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慈悲之心的生动体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佛教信徒在老年时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感悟。“檐头双泪浑无数,投老感世忧疑处”,不似《采桑子》仅一愁字便概尽悲哀;“空复悲人成隔世,老身都忘却”。相比之下这两句既有哀乐变化之曲折、感情真沛深挚之外,《渔家傲》善于发“疑”,体现出心智探究式的深刻冥思。“欲强支持已尽虚。”是说要想留住一些已经没有的东西。词人虽然想用外物(物质的、精神的都是)来支持一些生命里的东西但是,“已尽虚”证明所有这些都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依前度。”也是愁苦心情的表达,生活仍在不失原有的节奏前进。道明死亡(阴来尘往生死转化一种事非之类东西的表现/办法是对自己在迷信途中还没轮完交给烧荒家伙献活的的确增大量拙泥矿物创造的给予至少丢失一样/比如灵魂、思想、信仰等/它们能帮自己转世到下辈子)已经多次发生,这恐怕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归宿吧。“鬓边映出冰霜树。”是对衰老的描写。“鬓边映出冰霜树”中“鬓边”一词表明诗人年事已高;“冰霜树”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时心境的冷峻和苍凉。“回首从前真一梦。”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追忆与反思;“此观成时知法味。”表达了诗人悟道之情的深长和喜悦;“心欢喜。”则是悟道后的心情的流露;“临终决定生莲里。”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坚定信仰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词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挚动人,意境深远高妙。词中既有哀乐变化之曲折、感情真沛深挚之外,又体现出心智探究式的深刻冥思的特点。可说是情、理、意、趣相融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