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青溪》宋杨备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杨备

《青溪》原文

倾城倾国两妃嫔,此地闻名不见人。

潜想旧时红粉面,落花风里步香尘。

现代文赏析、翻译

青溪

宋 杨备

倾国倾城两妃嫔,此地闻名不见人。 潜想旧时红粉面,落花风里步香尘。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诗,写的是青溪。诗人以浓彩重笔,描绘了青溪的清澈、幽深、静谧和秀美。

首句以“倾城倾国”概说古时绝色女子,以“两妃”实指西施、杨贵妃,言此地闻名遐迩,曾留下美人倩影,而此时却不见人踪。次句陡然转折,诗人说虽然闻名,但连当年美人的芳踪也见不到,可见青溪之静深。由于静深,于是诗人又联想到:或许是有佳人隐于其间?这便是第三句“潜想”所从出。然而佳人却是不见,只见风中的落花在飘零,于是闻见香尘——美人的步履。句中隐然以“红粉”(即美容——诗中的美人在诗句中大多幻化为女子)统称两妃(两妃至此被巧比为青溪,后人乐用为咏水之作代称)。显然这是一种水国女子的如画美态。“旧时红粉面”,具如画的江村山水之美与清旷皎月之朗双重之美,所以此句还兼写月色。以淡月照映飘零的落花,在晚风中踏着馨香尘土的步履,真是妙极。至此全诗题旨突现出青溪的清澈幽深静美与作者遗世独立、人我两忘的心境。

从诗人早年作诗学李白之作已看,他的乐府诗仿自杜甫并深受韩愈的影响(集中可征者如《诗一首》、《有悼》),本篇之笔法源出乐府古诗倒是很晚的事了。可见这首七绝有承上启下的风格特点。这样以旧曲翻新(如题写闺怨、羁愁、世态炎凉等)的手法与李白绝句明丽天工、信手拈来而自无斧凿之痕的天然之妙相配合,使诗作呈现出一派自然淡雅、别有情趣的格调。此诗能将艳冶无边的丽景与作者淡泊清旷的心境熔铸为一炉,说明诗人艺术上得心源造化之助了。

青溪实在是一个难得的自然之处,所以尽管诗人写了许多青溪的诗句收入集中(如《青溪诗四首》、《青溪杂诗》、《青溪夜行》等),此篇则尤其脍炙人口,在评者眼中誉为绝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筏》)苏轼的《赤壁赋》之咏赤壁:“清溪奔流亦不外。”以此比较下这绝句的前二句中是否已寓深意了呢?这样的评论或成见未免牵强附会了。不过此诗的确有情景妙合无垠之妙趣。

此诗后二句之文字及意境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近,似乎可视为异代同心之作。但杨诗的妙处远非王诗能及罢了。当然清人所评不免受历代吟咏者与论者成见影响之大观者的左右;再说绝句至唐代已趋工丽,继承乐府古辞或秦汉民歌则是它的特色之一。然而至明清两代却并非一代逊色,明清诗人爱写小令与绝句工丽固然不无关联,但由于乐府一科兴而盛出于声入(《诗余画谱》就是力图贯彻此点的一个创造),对于注重风谣与代、近、古诗讽喻绝句诗人自然会发生较大影响。(诸如现当代出现的东北现代派诸位作者的写歌谣诗也可印证这点)这样就很有可能冲击历代有些所谓正式御制的民歌选本的传播,“骈兴百炼古则为庸”。视一个从培养读者创作做起过的悠久浩瀚的歌咏形式同时采取互辅两种文辞精品分类选择录用术革新仍面临不使亦可谓之中饱释人才但却繁荣优佳的地方办书姿态;这样看来杨备《青溪杂诗》等篇之流传久远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是就形式风格而言的。至于就本篇而言则不难看出它与前人作品相比之下更富于清新明丽的特色。由于青溪本身环境特点(两岸多植柳树)和诗人笔墨渲染得当,全篇几乎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春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