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孔平仲
崎岖遵狭港,托庇倚葭芦。
泊舟姑孰堂,乃在溪上居。
此溪来处远,东引丹阳湖。
微风起天外,爽气得秋初。
而我尚厌暑,卷帘心不舒。
蓬头赤两脚,踯躅绕四隅。
坐砌未为惬,偃身卧碑趺。
中宵倦摇箑,流汗落衣裾。
因观今则然,自问昔何如。
人情有未足,不见有有馀。
泊舟姑孰堂
崎岖港狭藏,茅屋芦苇间。 泊船姑孰堂,溪上居所住。 溪水从远来,东引丹阳湖。 微风吹云外,清爽入秋初。 而我仍嫌热,卷帘心不舒。 蓬头赤两脚,徘徊四角落。 坐砌未为好,偃卧碑趺舒。 半夜倦扇摇,流汗湿衣裾。 回看现在事,再想从前时。 人情知不足,不见有余余。 这首诗是作者初游姑孰溪时写的,他通过自己在船上亲身的感受,对姑孰溪及附丽于斯的种种风情做了细腻的描绘,引领读者去领略这仙境一般的迷人之景。
“崎岖遵狭港,托庇倚芦荻。”刚进入姑孰溪,便遇到一条崎岖狭窄的水道,只好倚靠着岸边的芦荻栖身了。“遵”是循、沿着,“荻”是一种植物,用于编席或供编织。“托庇”即托身,这里可理解为可以倚靠的地方。这表明作者初入姑孰溪时,给人带来的并不美妙的印象。其实这也正是作者善于求新,善于捕捉新奇景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最初印象的手法。紧接着两句:“泊舟姑孰堂,乃在溪上居。”就点出了诗题:泊舟姑孰堂,这既是作者对姑孰溪风景的客观描绘,也是对当地名胜的赞叹。
“此溪来处远,东引丹阳湖。”此二句是写姑孰溪发源地及溪水流向。“远”字与“入”字呼应,衬托出姑孰溪的源远流长。“东”字又与“姑孰堂”呼应,表明舟行经过之处都是比较僻远的乡村。沿着这江水流动的方向望去,“微风吹云外,爽气得秋初”。微风起自天外,一“微”字既突现了姑孰溪宁静、幽美、清新的气氛,又隐含了作者心情的舒畅。因为当处暑已过、白露初降的时节,虽仍感炎热,却给人以亲切舒适之感。“爽气”二字正是作者当时愉快心情的写照。然而好景不长,“而我尚厌暑”,我还未能摆脱暑气的纠缠。于是作者卷起了帘子,但“心不舒”,仍感闷热难耐。“坐砌未为好,偃身卧碑趺。”一“砌”字说明这所谓“好去处”之地并不宽敞豪华。如今又伏在石块(趺)上休憩的呆板的形象也很难使人撩起游兴。就诗来看只不过是在闷热的天气里找到的一片刻的宁静罢了。“中宵倦摇扇,流汗落衣裾。”这两句是全诗的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通过描绘出扇子的疲倦和流汗打湿了衣襟这一细节,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烦躁和无奈。至此可以说表面上的轻松愉快已被内心的烦躁不安所代替了。至此诗人似乎该满足了,然而他仍然要向外物寻求解脱:“回看今则然,自问昔何如。”于是作者进行冷静的反省:我不应该回避现实去追求那种神仙般的生活;这里尽管荒僻简陋但我不能总是象那些游宦者一样回避官场之累吧!作者显然在这片刻的宁静之后悟出了一条道理:苦干逃避不如进取!这种苦干进取的精神正是作者此后仕途生活中的座右铭!总之这首诗通篇写景记事,而在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开始时作者在热闹纷扰的社会中很难发现生活的美好所在;当生活改变了以后却又用狭小的心境去领略周围的环境了;而当一个人内心世界发生变化以后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所在并以此去影响他人!“此诗虽出自《泊舟姑孰堂》,却反衬出游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这也正是作者对自身人生态度的一种总结和自慰吧!总之:当我初次泊舟姑孰堂前时心里就没有什么好的感觉;后来坐在这简陋之地却悟出了一条生活的哲理!并以此作为我今后人生的动力吧!于是作者以此为转折点结束全诗:“人情有未足,不见有有馀。”这两句是全诗的结语,也是诗人当时人生态度的总结:我并不是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而是对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感到失望!这两句写得相当深刻尖锐!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