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宋无
名山旧隐严鹚秀,精舍萧间殿阁虚。
像礼旋檀千古佛,经翻自叶五天书。
灶依草座跏趺后,禽下花台施食馀。
空翠湿衣横概粟,绀泉澄钵涌芙蕖。
惊峰梦绕云中寺,鹿苑身栖物外居。
清梵夜迦松月冷,孤禅画起柏烟疏。
曙钟寒韵侵虞籁,午供春香入野芜。
道念有时怜老病,尘缘无计间真如。
远公若许来同社,陶令何妨去结庐。
便向东林傍尊宿,菩提从此发心初。
宋代诗人宋无《寄山中僧》这是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此诗所描绘的是一位幽栖山中的僧人。整首诗采用了比兴象征,寄托幽深的创作手法。作者着墨之处,写出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优美环境;寄寓之中,则寄托了他与世无争的志趣和知音难求的慨叹。名山是空虚的,大殿都成空虚,只有那位山中的僧人才是这个世外桃源的拥有者,那奇鸟、灵泉、青松、古刹都是如此之妙绝。于是我们联想到诗人对于山中岁月,流露出淡淡的愁怅,不知僧人缘何隐身山中?然读到最后“道念”两句时我们方知:诗人以他内心的难以与尘世脱离,便又发出了尘缘难断之叹。在禅家看来,这是无由解脱的“真如”之迷,因为出世尘便是名利之“妄缘”。在山中的这位僧人他如鹤之孤翔,不屑于名利之事,在世外闲度岁月,这种清雅的修养真使人佩服不已。如果陶渊明尚可与山中僧人结庐为邻的话,东林寺的住持便成了他修行的榜样了。诗人此时便想远离尘世,遁入空门了。
译文:
名山古寺昔日隐居的地方格外幽美秀丽,清静的寺庙旁小屋依稀。虔诚地礼拜佛像旋转着檀香木,经文翻自佛经犹如天书神奇。灶台旁边僧人结跏趺坐之后又坐下,鸟儿飞下花台施舍食物余粒。翠绿的山色浸湿了僧人的衣裳,青青的泉水澄明如镜涌动着荷花。惊险的山峰云绕梦绕着寺庙,鹿苑身栖物外居住着僧人。夜晚清脆的梵音与松树月光更显清冷,孤独的禅定思绪如柏树枝条稀疏。黎明的钟声在寒风中响着传向四方,午间供养佛祖有鲜花香进入了野外草丛。道念中有坚固永恒的真意虽然很值得怜惜可惜老年多病之人牵挂;尘世尘缘已注定无暇悟出其真正道理迷惑而无意义似真实非而是似是非而是之意极为强烈此时作出的决断也是无可奈何啊!既然远公尚可来同我结社修行的话,陶渊明也可以去我那里去结庐而居。于是我便要向东林寺傍依住持而修行,从此菩提之心便开始萌发而觉悟禅机。
此诗语言朴素清新,韵味深长,想象丰富,境界开阔、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僧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读完此诗之后我们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这优美的环境中一样。诗人以他独特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中僧人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