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九日》宋刘应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应时

《九日》原文

吟怀只恐负嘉期,不惮登高脚力疲。

满眼关愁淡秋色,长笺入手粲明玑。

兴来不省风吹帽,醉后何愁酒湿衣。

欲和蓝田无好语,笑挼黄菊带香归。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九日

宋 刘应时

吟怀只恐负嘉期,不惮登高脚力疲。 满眼关愁淡秋色,长笺入手粲珠玑。 兴来不省风吹帽,醉后何愁酒湿衣。 欲和蓝田无好语,笑挼黄菊带香归。

宋人的重九诗写得既精练,又高雅的尚不多见,这首七古倒属佼佼者。通篇娓娓吟诵,从一个登高者的实际感受出发,挑选了几个典型动作和情节加以组织,显得丰满而从容。这与孤雁式地编录一系列的古人题咏,在艺术效果上是有区别的。

“吟怀只恐负嘉期,不惮登高脚力疲。”诗的开头两句,首先点明登高的原因:既恐怕欢笑之期未免辜负,又欣然地踏上了登高的行程。“恐”字与“喜”字对照鲜明,使全诗开头的笔墨形成跌宕有致的波澜,对深化读者对于诗中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是很有帮助的。“嘉期”与“重阳”暗自呼应,行文周密。“脚力疲”而仍欣然登高,正是为了首肯下文的重阳诗之主题——“陶然从菊倾芳卮”。登高渐至髙处,则放眼瞭望之乐油然而生:“满眼关愁淡秋色”。

“关愁”二字,把诗人由目接自然关切人事的情怀逼真地表达出来。这正是登高者入景随情的结果。“长笺入手粲珠玑”一句,则进一步逼近题旨。诗人由近及远眺望,手中握紧的“长笺”(长诗笺)似乎已微微颤动,那上面仿佛凝聚着灿烂的珠玑诗句。“长笺入手粲明玑”这一名句的艺术特色在于即景造境。它把秋色写得笼天盖地,仿佛使人置身其境;把诗人内心的欢乐也渲染到了极致。所以下面两句一转:“兴来不省风吹帽,醉后何愁酒湿衣。”诗人兴致一来连帽被风吹走也浑然不觉,哪还顾到酒后衣湿!登高游乐事,不拘形迹,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更见其开朗豁达的胸襟。

至此,诗人欲和蓝田无好语(蓝田终古擅温谷之腴产玉田以产美玉名其地产犹事题襟也)的主旨已活脱脱地揭示了出来。“笑挼(挼为捋义即笑揉碎花枝)黄菊带香归”一句作结,余韵悠长。诗没有按照“规则”写出了扫径、待月、题诗、醉归等一套例行的过场俗套,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当诗人捋着黄菊带香而归的时候,还带着一种满足后的轻松愉悦。

这首诗之所以能耐人寻味,除了立意新意外,另一个特点是通篇用赋法。作者紧紧围绕题目和人物情感的需要选择意象敷陈其事。诗歌开头的“恐”字、“欣”字、“关愁”二字等都暗含赋法。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嵌入典故、前人诗句中的本事和名句。如“不省风吹帽”出于桓温故事,“黄菊带香归”出自陶渊明的诗句。“从菊倾芳卮”则是回应题目的典型动作。作者运笔随人转物而得心应手的奥妙处在于情与景的完美融合。通篇写景、写事、写动作均扣紧题目和人物情感的需要有次第展开。在写景上臻于完美的境地。试看:首联写足了登高的情景;颔联集中笔墨造境;颈联宕开一笔而转入远眺;尾联收笔呼应开头而略带点染之笔。通篇景物逼真灵动、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刘应时的重九诗用意含蓄曲折而造语婉转多致;艺术上可谓独具风采而风格颇具自家面目。这首诗可供欣赏其意境及艺术特色之妙处;也可了解诗人坎坷际遇及思想感情;还可以借鉴其艺术技巧;在吟诵中得到愉悦和启迪。

译文:

吟诗作赋本怕辜负重阳佳日良辰,哪里会怕登高远足劳顿辛苦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