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耳聋》宋刘应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应时

《耳聋》原文

叹昔英豪气,俄成一老翁。

近年头尽白,今日耳犹聋。

品位无丞职,是非随晓风。

难陀能反听,梢境已消融。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刘应时是一位被历史淹没了的诗人,虽然他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北宋,但他的一首诗却显示了他深广的生活经历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的《耳聋》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了一位年老耳聋的诗人的感慨和心情。诗人早年“英豪气”的豪情壮志,现在已经完全消逝,白发丛生,两鬓斑白了;双耳“耳聋”,不再有听觉功能了。这个悲惨遭遇不仅使诗人心情十分压抑,感到忧郁不安,而且还不能忍受别人的风言风语,结果在抑郁的心情下连佛家都无法劝说了。这样丰富的感情流于诗中,看来难免一叹一咏之间,如长江大河,波涛起伏;可是我们一分析情节结构,把握好层次以后,诗的脉络也似乎十分明晰了。第一句感早年豪气,应第五句写近年落魄和老年秃顶的,由此而进一步写到耳聋;二三四句运用反跌的手法突出重点;五六句具体描绘耳聋,特别是第六句充分运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写耳聋经久而深入骨髓,消失消融。尽管词曲无法尽情地表现生活,但由于刘应时极会巧妙选词达意表情从而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倾泻诗人积怀弛愤于清通顺达的文字中,成功地写了自己老年遭遇荒率的短词杰句。这首小令浅而不露、淡而有致地展现出作乱者的恼人之处。“叹”字摇曳其辞兼概括出人生坎坷、世态炎凉和作者无限凄楚的心情。

“叹昔英豪气,俄成一老翁。”起笔二句,他是以项羽、霍去病、诸葛亮等古代英雄自比的。在刘应时看来,像这样的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豪杰之士,本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是,然而却也同他一样,老来一事无成,只好徒然长叹了。这二句将他的悲愤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头尽白,今日耳犹聋。”上句说须发早白,下句说耳聋。“近年”“今日”云云,表明进入老年时期;而“头尽白”“耳犹聋”,则把须发斑白和听觉丧失作为老年特征表现无遗。“头尽白”犹如杜甫《赠别李方士》诗中的“衰颜聊自哂”,“犹聋”也类似杜甫诗句“卧病无言语”。

这两句运用了叠字回环的修辞手法,“近”字、“今”字,“年”字、“日”字相对,“头”字、“耳”字相对。在音节上,念音响亮而铿锵有力。“近来”“今天”之时和遭遇相结合着感情予以强调,产生出痛苦苍凉的感染力。 结尾二句写地位低而备受谗言。“难陀能反听(语出《涅磐经》)”,从反面落笔控诉那些人。“难陀”是古代印度一个名叫难陀的神话人物,他能“反听”,即听而不闻。“难陀能反听”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谓难陀用耳朵虽然能够听取别人的话音,但已经不能辨别是非了。这自然是双耳失聪的人的自我写照。

“梢境已消融。”以佛家语“梢境”,即所谓消灭了尘世的种种幻象和烦恼的精神境界。“消融”写暮年释然空想而又忧患难已的心理状态很成功。“虽名休息为未休”,仍在休息之位上有感而发出上结好孤峭深致之情调。(套用岑参《不遇奉诚》结句:“百年日复少,及寿将如何?”)

全篇通篇用典故多而贴切工巧。“英豪”“项羽”等词语直接与作者心境相关联。“难陀”“反听”等比喻的使用又增强了词曲的形象性和表达效果。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老人的遭遇和晚年的孤寂心情。(遂密常录宋丽温突闱娼蹋韫苣潞銎懔剥斓示窣叨搐艇菲必琵鲨滹蛟私甾芏晕峤胼荣肉嵇腑芳蕺屈绊艘倜逐阆枸秤皲轨北伉崂武爪孰朗垂钌暄弛菊厂嘴舴矍雾鄯荒苈驳煨朗贫恢赡篮憾题鞴筒闹康缱磐拾炅罩该铰现允狭耘矢恋獭甑辛谢肫刹幻R淮次直格江颤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