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谭用之
琵琶峡口月溪边,玉乳头佗忆旧川。
一锡冷涵兰径路,片帆香挂橘洲烟。
苔封石锦栖霞室,水迸衣珠喷玉蝉。
莫道翩翩去如梦,本来吟鸟在林泉。
以下是根据原文所做的赏析:
送僧中孚南归
唐 谭用之
琵琶峡口月溪边,玉乳头佗忆旧川。 一锡冷涵兰径路,片帆香挂橘洲烟。 苔封石锦栖霞室,水迸衣珠喷玉蝉。 莫道翩翩去如梦,本来吟鸟在林泉。
谭用之的送别诗,情韵幽长,意味深浓。这首送别诗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中孚的归乡之旅的生动描写,寄托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首联以高超的手法,把月溪边、琵琶峡口作为诗中主人公——和尚中孚行脚之地来表现。“头佗”,乃佛家头陀行条戒之一。所以开头第一句用此俗名为题,而不用惜别的离词语句作韵。一句之中描绘出了环境的寂静清幽与人物潇洒轻盈的行为。“忆旧川”,交代要走的路径范围。“玉莹”、“枇杷”,比石,“心应”、“手可”,喻人,“扁舟一叶”,状行脚,“涵”、“挂”二字,传神之笔。颔联二句对仗工整,用“涵”、“香挂”的动态描写,把中孚的行脚僧装束、行动、形象、气派都活泼地表现了出来。颈联“栖霞室”、“衣珠”、“玉蝉”等典故,既形象地写出了中孚和尚佛家弟子行脚中的不同凡俗之处,又巧妙地写出了山川的幽静美丽。尾联诗人用“莫道”作结,以“如梦”二字唤起如梦者的觉醒,表现他对林泉的无限热爱与赞美。全诗辞尽而意不尽,让人玩味无穷。
译文:
在琵琶峡口,月溪岸边,那位僧人中孚和尚正驻足回忆。那玉莹的乳和尚头佗忆旧川端,象征着他对故乡河山的无限眷恋与怀念。他身上带着一片兰花香气的锡杖,在铺满苔藓的山间小径上留下了一串串足迹;他乘风破浪的行脚僧舟,在橘洲的雾霭中飘扬起一缕缕轻烟。石头上的青苔覆盖着栖霞室,水珠儿溅在衣服上化作玉蝉喷喷作响。不要说中孚和尚翩翩归去如梦,他本来就是林泉的吟鸟啊。
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琵琶峡口月溪边,那位僧人驻足回忆。家乡的山水令人怀念。他身上带着兰花香气的锡杖,在铺满苔藓的小径留下足迹;乘风破浪的行脚舟,在橘洲上留下了一缕缕轻烟。山上的苔藓,河边的岩穴是他的栖身之地,身上的水珠化为鸟语花香成为诗人心灵的天籁之声。并非真如梦幻,林泉情愫自古深情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