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乐府杂词三首》唐刘言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刘言史

《乐府杂词三首》原文

紫禁梨花飞雪毛,春风丝管翠楼高。

城里万家闻不见,君王试舞郑樱桃。

蝉鬓红冠粉黛轻,云和新教羽衣成。

月光如雪金阶上,迸却颇梨义甲声。

不耐檐前红槿枝,薄妆春寝觉仍迟。

梦中无限风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第一句“紫禁梨花飞雪毛”,诗人以梨花喻雪,极为新颖别致,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雪后初晴景象的独特感受。“飞雪毛”既“梨花”之又“雪”,绘形绘色给人印象鲜明。句末的“毛”字,虽为梨花落瓣之寻常用字,却也体现了唐代宫廷诗人炼字的功力。

第二句“春风丝管翠楼高”,是写景,又似比兴。翠楼、丝管,是唐诗中的惯用字面,借以描绘皇家的豪华歌舞场面。春风中丝竹管弦之声随风飘扬,翠楼在音乐声中更显高耸挺立。这种笔法是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所特有的,也是唐诗咏春诗中最常见的笔法。

接下来的“城里万家闻不见,君王试舞郑樱桃”,不仅揭示了主题,而且埋下伏笔。“郑樱桃”不仅字面艳丽,而且它本身也寓意丰富:既是侍中杨思勖所献的一时佳人,又是当时朝廷承平生活中有名的舞蹈名。试听郑樱桃的管弦乐声,整个长安城中万户人家都沉浸在乐声之中。

第三句“蝉鬓红冠粉黛轻”,是一幅生动的仕女图。“蝉鬓红冠粉黛轻”,不仅写了人物的衣着装饰,而且通过“轻”字写出了当时妇女对于自己的容貌自我意识。“云和”、“新教”的“羽衣成”写其出场的气派和着乐曲的伴奏,“月下如雪”和下句的“迸冷蕊、剥画皮”又是衬笔,最后照应首句的“飞雪”。她步履轻盈地走过明镜高悬的金阶、走向月亮——月光下一片白银色的仙境……所有这些都令人产生仙气和愉快感。

最后两句,“不耐檐前红槿枝,薄妆春寝觉仍迟。”这二句是说郑樱桃虽有绝世姿容,但毕竟也是一平凡女子,她不能忍受的是那檐前红槿枝的牵挂。这似是写实,又似比兴。也许有人要问:既然是写实那末这红槿枝到底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依我看它可有多种解释:从正面看——红槿枝象征牵挂的情丝;从反面看——皇宫里一切繁杂的事务就像红槿枝一样使人烦恼忧愁。正因为如此所以郑樱桃虽寝睡得较迟而睡眠仍不安稳。如此这般似俗似雅、似实似虚的笔法,正是唐人绝句的特色所在。

至于诗的后两句“梦中无限风流事,夫婿多情亦未知。”则是写郑樱桃的梦境。在梦中她与自己的夫婿或隐于山水田园、或显于舞榭歌楼、或为诗或为画、或为乐……总之梦中风流事历历在目。然而夫婿情深如何?诗中未直截了当地说,而只是说“多情亦未知”,这实际上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这种写法与李商隐爱情诗的“可意人儿切难忘”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通过梨花盛开、郑樱桃及其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出大唐帝国太平盛世的生活场景及盛世之下的民风民俗和人物风貌。同时也通过塑造郑樱桃这一形象,表现了唐代宫廷女子既雍容华贵又清纯娇柔的美丽风姿和多情善感的心灵世界。同时诗中不乏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既有形象感又有意趣感。整首诗风格华丽、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和音乐感,适合阅读品味。

希望这个赏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风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