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与林玉两上人登会稽最高山山出秦望上率可五六里玉公早有来归之意因赋以止之》明徐渭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徐渭

《与林玉两上人登会稽最高山山出秦望上率可五六里玉公早有来归之意因赋以止之》原文

兹山一何为,仰首摩青云。

远去气色古,混沌傥未分。

引盻涉陕洛,毋乃隔夕曛。

中有旧社址,尚见数偶群。

短草覆井水,远松贮氛氲。

薄云在其下,犹羃高顶坟。

玄释谅能居,人世未可云。

念子觉无上,夙昔断膻荤。

焉能系不食,焉得不耕耘。

况兹值秋阳,寒气惨不昕。

未可来居斯,语子以慇勤。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首诗是明代大诗人徐渭与友人林玉两上人一同登上会稽最高山,在山顶上俯瞰秦望山的全景,感怀而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诗人对山川自然、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兹山一何为,仰首摩青云。”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这座山的疑惑和好奇,同时也表达了对登山的期待和兴奋。仰首摩青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登山的决心和勇气。

“远去气色古,混沌傥未分。”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整体印象:远离世俗喧嚣,显得庄重古朴;而在混沌未开的时候,也许这里的景象也是那么纯净自然。这句诗寓意着徐渭本人那种深厚、纯净而又带有一些悲观的情怀。

“引盻涉陕洛,毋乃隔夕曛。”接下来诗人转向了具体的登山过程,表达了对山路的艰辛和漫长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登顶的期待和兴奋。这句诗运用了典故,将山路比作“涉陕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登山过程的艰辛。

“中有旧社址,尚见数偶群。”在登山的途中,诗人看到了山中的社庙遗址,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

“短草覆井水,远松贮氛氲。”在描述了社庙遗址之后,诗人转向了对山中自然景色的描绘。短草覆井水,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远松贮氛氲,则表达了松树茂盛、气氛浓郁的景象。

“薄云在其下,犹羃高顶坟。”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下的薄云比作覆盖在山顶上的帷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的高耸入云的特点。

“玄释谅能居,人世未可云。”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的佛教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玄释能居,表示山中既有佛教文化,也有自然风光,是能够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而人世未可云,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山川自然、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山川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既有对登山过程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徐渭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

这座山真是一座奇特的山峰啊,仰望天空直插云端。它远离世俗的气息而显得古朴庄重,在那混沌初开之时似乎保持着最纯净的本色。沿着山路穿过陕洛山区,似乎与外界隔绝在夕阳之下。山中有古老的社庙遗址,还能看到几个祭祀的群体。浅浅的草丛覆盖着井水,远处的松树贮存着生机勃勃的气息。薄薄的云彩在它的山脚下缭绕,就像一团帷幕笼罩在高山顶上。虽然佛教文化和人生哲理的确能在这里居住,但尘世之事还是难以说清。你想出家修道的心思很强烈,但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荤腥啊。怎么能只吃素不吃肉呢?怎么能不从事农耕呢?何况现在是秋天阳光明媚的时候,寒气凄清让人难以入眠。我们不能在这里居住太久啊!我衷心地劝你多加小心谨慎。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