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徐渭
万里从戎赴朔屯,新秋骑服杂凉温。
南人煤火满京国,东道高牙壁苏门。
貂贱不妨吹季子,剑长久巳识王孙。
客中如此良堪住,枉说风沙昼夜昏。
送子肃赴三团营
万里从戎赴朔屯,新秋骑服杂凉温。
南人煤火满京国,东道高牙壁苏门。
貂贱不妨吹季子,剑长久已识王孙。
客中如此良堪住,枉说风沙昼夜昏。
现代文译文:
你万里迢迢从军赴朔方屯戍,新秋时节,你身着骑装,气候温和凉爽。南方人少用煤炭,京城里烧的全是煤火。向东走有道路高牙旌旗映照苏门山。貂帽价值低廉不妨与季子共吹,宝剑已久已认识这位贤明的王孙。你在外出之乡有这样的好地方可以居住,何必在白日和黑夜都分辨不清的沙风中飘泊。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给友人唐子肃去守卫边疆的一首诗。诗歌描述了唐子肃守卫边疆的条件与环境。
诗中先介绍了守卫边疆的地方很特别:“万里从戎赴朔屯”,“朔屯”点出了驻地的方位及距北方的远近。“南人煤火满京国”指的是京城的烧火习惯多于北方,“东道高牙壁苏门”,字面上说的是唐子肃出行之途路经函谷关、苏门山的东道,“高牙”是对精锐部队的象征。“煤贱不妨吹季子”,用的是历史典故;“剑长已识识王孙”也应此典故;“戟门居处者三相”,“三相”一词是以赞美盛典中所处官职之高,并暗含着“英雄无问出处”之意。以上诸句都是写边地的生活条件、环境,而对守卫边疆这一层意思则只字未提,却引发读者对戍边这一重大主题的联想、思索。作者把这一重大主题以“风沙昼夜昏”这一凄迷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出来。这一意象既是对边地实景的描绘,又是对守边生活的暗示和象征。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韵味十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