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渭
光山产麟光烛天,无心住世去飘然。
鲁叟若逢应不哭,不比哀公十四年。
麟 其二
徐渭
光山产麟光烛天,无心住世去飘然。 鲁叟若逢应不哭,不比哀公十四年。
这首诗是徐渭七十三岁时所作,此时的徐渭人老病缠身,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些许的感慨,而“光山之麟”的故事便触发了他的情思。这首诗的内容看似是写传说中的麟,实则是借麟寓人,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无奈中自嘲。
首句“光山产麟光烛天”中用“光山产麟”的寓言故事,描绘出一只瑞兽形象,那是一只在天地间自由游弋、发着光芒的麒麟,形象极为生动。第二句“无心住世去飘然”中的“无心住世”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纵情山水、笑对人生的态度。在徐渭看来,麟作为上古时代象征祥瑞的灵兽,生性高洁,不能忍受世俗的污浊,只能飘然而去。这正是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与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同流合污,所以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鲁叟若逢应不哭”中的“鲁叟”指的是孔子。据《论语》记载,哀公问于宰我曰:“有君如丘也,亦不易也。有麟自河而出,何为?”这是说鲁哀公听到麒麟出没就询问孔子关于祥瑞之事,希望得到祥瑞之兆。徐渭在此处将孔子称为“鲁叟”,表明了他自己不屑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的态度,他宁愿如同孔子那样遗世独立,也不愿为那些名利之事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最后一句“不比哀公十四年”是对鲁哀公的调侃。“哀公问曰:‘寡人虽闻子之数学,而又未闻其说也。’子曰:‘天下有始,坤载十索,乾行其度,冬十有二月,至于来岁之交,其斗建未申也。非唯形质于此时焉止矣亦省验此当辞获否’于是而闻春秋时月异谱矣然乃较鲁纪季丑真文十二岁之所不遭。十五岁又三十而王反算而日阙卒无大谬人之变宜绝而去”。在这里,孔子是明说天下已失传之书不可考而暗讽鲁哀公之短德。徐渭用此典故调侃鲁哀公的短德与世俗之人的短视,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的超脱。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无奈中自嘲。“笑杀羲皇目送飞鸿”,诗人笑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竟成穷相终天”,而最终被人看不起。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因为在徐渭看来,这种生活虽然穷困但却是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他愿意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由精神,不愿意为那些世俗的价值观所束缚。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徐渭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感慨。他借“光山之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在无奈中自嘲,保持人格独立和自由精神。这种态度也体现了徐渭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