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孔武仲
常思洞庭湖,梦想东南游。
浩渺七百里,控带三五州。
霪霖稍开霁,万顷涵新秋。
此时登临势,并在岳阳楼。
水天两琉璃,莹阔相沉浮。
爽气动林木,无风亦飕飗。
愿言追壮观,两桨推轻舟。
何异泛沧海,便可挂浮丘。
前日到君家,日暮空回舟。
径遣长须来,见邀颇绸缪。
谓此千里别,一散未易收。
相去况咫尺,能上河梁不。
顾我行役长,感君风义遒。
好在更加餐,行子不可留。
代简别林次中
梦想东南游,洞庭湖浩渺。
霪霖稍开霁,万顷涵新秋。
登临岳阳楼,水天两琉璃。
无风亦飕飗,爽气动林木。
两桨轻舟推,欲追壮观处。
君家热情邀,相去咫尺处。
顾我行役长,风义真缠绵。
美景多加餐,留客非我愿。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把盏临风时,独自沉思愁。
静思彼之乐,难求世间求。
孔武仲这首诗表现了他豪放豁达的性格特点。诗人飘逸如仙的思绪,纵横恣肆的笔调,气韵浑厚,音节嘹亮。他不局限于记述别离事实,而是融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全诗感情真切,文笔流畅,富有韵味。
“常思洞庭湖,梦想东南游。”这两句表明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诗人想要登舟泛游于洞庭湖之上,尽情领略湖光山色,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魂牵梦萦。“浩渺七百里,控带三五州。”这两句对洞庭湖进行了描绘。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方圆七百里;它横压江南,控带楚蜀三州(潭州、衡州、永州)。寥寥几笔,勾勒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此时登临势,并在岳阳楼。”诗人别情依依,心驰神往地想象着登临岳阳楼的情景。“水天两琉璃,莹阔相沉浮。”这两句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水清如琉璃般碧绿,天仿佛是莹莹无际的碧空,相互衬托、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爽气”承天而上,“动林木”,衬地而深根盘结,上无遮拦下无遮掩,万象森列中,人的思想行为仿佛也动起来了。这是一个澄清、开朗、新鲜的境界。这一句与首联中的“梦想东南游”遥相照应。“愿言追壮观,两桨推轻舟。”诗人想象着将来自己能追上这种壮美的景色,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图画:泛舟湖上的诗人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洞庭湖的壮观和秀丽。“何异泛沧海,便可挂浮丘。”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景色的特点。“何异泛沧海”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际、横压四野的壮阔意境。“便可挂浮丘”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自己驾舟湖上陶然忘机,与自然相亲近而物我两忘。“前日到君家”以下是作者在林次中的家做客时的送别之作。“径遣长须来,见邀颇绸缪。”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林次中的热情好客。“谓此千里别,一散未易收。”写出了与友人林次中的离别之情。“相去况咫尺,能上河梁不。”说明离别近在咫尺,“能上河梁”就不算远隔千里了。“顾我行役长”以下四句是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身行千里路悠悠,感君情意缱绻遒。愿君多进餐,行子不可留。这一段饱含羁旅漂泊之愁和依依惜别之情。结尾以景结情,更见情之深挚。“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化用崔颢《黄鹤楼》诗句以表达对林次中的无限怀念之情。整首诗情真意切情溢于辞,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