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徐成之通判永宁军》宋孔武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孔武仲

《送徐成之通判永宁军》原文

少年意气横寥廓,淬拭龙泉出锋锷。

人情俱欲向长安,天语新令倅河朔。

霜风冽冽吹边州,青骢骏马锦貂裘。

也知未足称才用,犹胜当年为薄游。

故人白发今憔悴,别来殷勤傥相记。

塞雁高飞不可冯,寄声亦有南归使。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送徐成之通判永宁军

少年意气横寥廓,淬拭龙泉出锋锷。 人情俱欲向长安,天语新令倅河朔。 古人在诗歌中很强调送别之意,这在诗中的表达上看不出有多少儿女离情。开篇就看出雄浑的气势。起笔“少年意气横寥廓,”气度恢宏,逼人眉睫。此诗送别给以重望的徐成之去任统辖京西北路兵马的永宁军通判(军事要地州郡都置“兵马都部署”,此以军事名称州郡的地方官,隶属河北路,徐成之不是一名籍籍无名的属员而是使北宋旧统“元气渐消”、挥剑抡斧急于划时代的得力佐命大员,“外示儒雅,内怀权奇”的文武兼备的少年英才,故诗中称他有“少年意气横寥廓”的气概。这并非溢美之辞。这青年是孔武仲的好友,诗中又说“人情俱欲向长安”,则知此友是长安人,此时正欲求取功名而动身“踌躇以虚掉之怀”,积极地去应考。以此诗人非常感慨,“天语新令倅河朔”说上级任命新颁发给他的任命状意指催促他立刻骑马过黄河、不稍延缓。这样就推出了这个远游主题送别诗一般抒情基础上的个人心意的设想的,作出了翻云覆雨的变化和雄阔的发抒,写成了开首的这一十分生动有力的句子。前两句借用了一个典故,“人情俱欲向长安”,出于李白《古风》的诗句,指向京师出发的姿态,其实已暗含对京师的仰慕、追求、奋斗与取必。“新令倅河朔”,又明写出此次离别京城的动因和目标。“龙泉出锋锷”,“龙泉”二字借指宝剑,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说:“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以赐报先鸣之士也?使持龙泉、太阿二剑而决去”,则此处的“锋锷”也暗寓人才的暗示。总之前两句,涵义甚广,通过巧妙借引、语意双关的手法极饶顿挫地表现了“意气横寥廓”的“少年”辞京前的状态,此联用词精到妙绝。

三、四句写友人北去路上的所见所感。“霜风冽冽吹边州”写景,非常确切。汴京与河朔各地距离遥远,交通不便,一般只能陆行。“霜风”二字尤能暗示道路的艰辛。“青骢骏马锦貂裘”,对仗工整而显出诗人笔力的峭健。友人骑的是一匹西域所产的毛皮光润、价值昂贵的青骢马,穿的是用貂皮制成的华贵冬服。“锦貂裘”即锦披貂领之裘。这一装束令人想起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句子“……青骢白角鞍,黄金络马头”之意。“霜风”“青骢”“锦貂”映衬着边州的景象与骑者。“也知未足称才华”四字,谦虚而有分寸,也最得体。“犹胜当年为薄游”极能表达诗人对他的倾慕有加之情。“也知未足称才华”是一句谦虚的话。诗人是在长安为薄游而来而想作文才、谋士之用而入仕途的。对于志存高远的青年诗人来说也可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薄游”犹言“飘游”,就有诗人生活如飘蓬的经历在其中。并且指出了他是飘游到目前为止是未能实现其用世之志的人,指明了他的前程可限量。“犹胜”二字含情脉脉。“此别矣不堪”,等于说不能再有他所期待的更多的美好的未来。“白发今憔悴”,照应首句“少年”。“长安在何许”,正不必担心鬓边的微霜;“而今”应该好好去争取建立功业呀!一失意公子变成了为建功立业而去的堂堂男子汉!这里有一种艰苦的转折。“别来殷勤傥相记”,写出诗人对友人的情谊不薄与别后将相忆之情。“塞雁高飞不可从”,“塞雁”即指友人。诗人希望友人北去后把他的情况告诉自己,自己愿作好相访的准备。然而“塞雁高飞不可从”,这一希望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