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龚翔麟
雨后蕉旗乍展。
春水半篙未满。
偏是蒋山陵外树,憎杀子规啼遍。
上巳不曾过,却早冶游情倦。
花下别筵才散。
襟上离痕又染。
一片布帆风里矗,谁说剪江非险。
把酒算归期,柳浪莺声正软。
离亭燕·送蓝谢青
龚翔麟
雨后蕉旗乍展。春水半篙未满。偏是蒋山陵外树,憎杀子规啼遍。上巳不曾过,却早冶游情倦。
花下别筵才散。襟上离痕又染。一片布帆风里矗,谁说剪江非险。把酒算归期,柳浪莺声正软。
这首词抒写送别友人的无限情思。上片写初春景色及离别,下片写别筵和期冀,通过春雨过后,离情别绪的表达的出来。
“雨后蕉旗”三句,述小舟初出:“乍展”,犹言刚展开;“春水半篙”,说明时已雨过天晴;“未满”,即半满,点明与友人握别之际,水面正涨满。着一“未”字,又似二人相约下次再聚的商讨。开篇即从江上舟中着笔,不从岸边写来,不从别时着意,便有了“偏是蒋山”句的分说,游江南而绕到北国之墓(按词面上看大约是六合蒋山明代衣冠葬地)吊古而后辞归中绕着弯来追述初见的那一场景;“憎杀子规”句表明又由凄楚的分别发展到兴尽晚回舟的状态来,“啼遍”极写出诗人心头压抑着浓重的离愁,这一句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上巳不曾过”,又“却早冶游情倦”,透露出对宴饮之乐的厌倦之情。“花下别筵”二句便具体写出了厌倦之情的原因:刚刚与友人分别,又在花下筵席上话别后情志厌倦了。再分离就不耐烦了!上片即把春来恼人的一景写得感情丰富而又跃动生姿。词之开头,“偏是蒋山”二句嵌入自己仿自秦观七古名篇“城头感逝”两句之后。“子规啼”三字承上而来,“恨血千年土中碧”的子规啼声最是恼人,令人闻之泪下,如今偏是蒋山上的子规在哀哀啼哭了,更何况愁人送别恨更愁人送别呢?于是连那“朝朝暮暮”的“不似在人间”的欢会也感到了腻味(其实,更不用说去朝朝暮暮了)。那愁人眼里在流动的一篙春水之上竟偏又是纷纷飞絮。“柳絮飞时还可,更千结、心情无那”,皆极为苦恼但又蕴含无限幽怨之情。“夜将次”“伤迟暮”,现在却远为溪畔红花反映出日的东升了;“回身送吴客”,“这好湖光莫收”,“正娇云瑞雪四垂阴籁矣。”一直到现在夜幕要临了下来;出户之际天宇才开了、“万里行期”本乃无所谓心的易无常有无中也在这突如其来的“湖光柳色”之中闪出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好的”来;客人虽然不好再说什么了;但诗人心里也不尽欢喜呀!——这样将一腔如云垒垒的情思写得忽收忽纵而余味渺然。
下片转写暂时的分别:“一片布帆风里矗”,此写实景,颇见功夫;但更见词人艺术的高妙处:他不是纯客观地正面写风大而是借以从侧面落笔:船帆在风中矗立不动;说明客人急于赶路;而急于赶路又正说明了他对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将风帆之景与船帆之实联系起来。“谁道剪江非险”,语意极为警策。剪江之险虽好走;但有谁说不是一种离别的象征呢?这比直说“离恨难平”要含蓄隽永多少倍!结句“把酒算归期”便在这种深情的关切中产生了出来,“柳浪莺声正软”,正是诗人对友人归途的想象化出。这两句包含的不只限于一种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而是一种挚爱之情。此词写景如画、情景交融、以淡景写深愁、完全是一种高雅的风致发而为艳丽的情词加之以轻淡虚和的笔调充分显示出诗人精湛的艺术功力!整首词闲笔纷歧妙绝,也是此词的一个大特色。“谁道剪江非险”,“把酒算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