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韩元吉
瑶山直上玉梯横,不用银花散火城。
著柳共看飞絮动,打窗浑作乱蚊声。
路寻鸾鹤天疑近,石壅鲸鲵观易京。
便拟乘风跨沧海,更须新月趁潮生。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瑶山直上玉梯横,不用银花散火城。
柳絮飞舞,蚊虫乱鸣,火树银花,这是宋代元夕夜的盛景。诗人笔下的瑶山,仿佛是人间仙境。在这里,人们可以直接登上天梯,腾云驾雾,而不必依赖火箭之类物力,就足见其神仙气象。“横”字有纵横纵断之意,用在此处不仅表明山路蜿蜒曲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的凌云壮志。这一句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于国于民乐于名兴其道的信心与力量。
“著柳共看飞絮动,打窗浑作乱蚊声”这一联寓景于意,既有声与光,也有心与民的淳淳之心语。“看飞絮”,一“共”字借人而现,“人上柳飞翔”不仅形象感强且增加了一层飘然于凡间物表的神仙之气。“打窗”“乱蚊声”字化无形为有形有声,“浑”则浑成而自然。封建时代的文人大凡遇上元夕,总要围绕对朝廷、对民众的政治期望开展一次浪漫而热烈的对话,透过诗句“寻路”就可以见到灯火辉煌的人间“天宫”。与此同时耳边立即灌满连绵不断,飞声联奏的激越“军鼓”声,“谁主沉浮”?在这种背景里无声地发出自己强烈而深沉的感叹,“天翻地覆入言论,要看枭鸣几时清”的心愿在这沸反盈天的柳絮、蚊声、鸾鹤、海市蜃楼等奇丽画面中表现出来。使人感觉这幻化之中包合着盎然的趣味和千古的意味。
下阙中“路寻鸾鹤天疑近”接续前意进一步写想象中的虚幻境界,道士们在寻觅鸾鹤的神仙之路时似乎已经感到道路就在眼前。“石壅鲸鲵观易京”一句反用前人的诗意,来寄托自己的宏伟理想。“鲸鲵”在这里借指难以驯服的“异端邪说”,也就是指投降派。“易京”指易水之滨的京都沙滩,相传这里曾是燕昭王练兵之处。在作者看来国家如此规模宏大而壮阔的“新京”,它根本不需要像宋朝朝廷那样的内耗不断的官僚帮派来从中掣肘贻误大事,人们只需齐心协力就能够改变朝廷的不利局面,走向胜利与辉煌。“便拟乘风跨沧海”这里以浪漫的想象拟人化物,展示诗人对祖国命运的热烈期望与坚定信念。在幻想中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海潮涌起一轮新的明月!这轮新月正是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个人前途的象征!“更须新月趁潮生”诗人以新月借代希望与未来,而“趁潮而动”则表达了诗人深信一旦改朝换代,国家振兴之时他定能有所作为!此诗虽然通篇用典而议论飞驰,但作者却能巧妙的将虚幻与现实、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艺术整体。
总的来说,《元夕再用韵》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夕盛况及诗人自己渴望为国献力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欣欣向荣的热切期盼。诗中寄予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感,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