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徐照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宿觉庵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徐照的《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是他呈给朱熹的一首组诗,其中这首《宿觉庵》最能体现徐照的儒学思想。徐照是一个有着积极入世思想的诗人,他很推崇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熹的学说非常赞同。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朱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儒学的理解和追求。
首联“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公指的是朱熹,曹溪事指的是六祖惠能从曹溪得法的事迹,朱熹对此有所论述,这是他对佛学经典的理解和阐释。经过了六百年的时光流转,这些思想仍然被人们所传颂和接受。这一句表达了朱熹在佛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
颔联“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写出了宿觉庵的建造背景和历史渊源。宿觉庵是在平地上建造的,这一特点体现了徐照对儒学“平地起家”思想的认同。同时,碑记中记载了远人的传颂,也说明了宿觉庵在当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颈联“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描绘了宿觉庵周围的景色,初种的竹子遮挡了太阳,而岩石上则缺少泉水。这一联表达了徐照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朱熹一样,能够治理国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修禅的境界上。
尾联“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表达了徐照对儒学入世思想的坚定信仰。他认为自己应该像朱熹一样,学习儒家经典,掌握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修禅的境界上。这也表明了他对儒学入世思想的认同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徐照对儒学入世思想的坚定信仰和对朱熹的敬仰之情。通过描绘宿觉庵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和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徐照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译成现代文的大致意思如下:
这座庵是平地上建立的,记载着它的历史和渊源。刚开始种下的竹子遮挡着太阳,石头上的土壤只缺少一股清泉。我相信我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效力治理国家,而不仅仅是在禅学方面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