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五峰亭》宋胡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胡宏

《五峰亭》原文

凿山置亭榭,开沼放波澜。

松竹希微绿,菱莲次第丹。

风烟富清远,气象薄高寒。

媚此千金躯,舍彼百虑攒。

神岳精灵动,人寰波浪漫。

乐生忧亦集,徒倚遍阑干。

现代文赏析、翻译

古亭虽小巧却也可饰以一石、一花、一藤。杨贞壮岁有诗曰:“凿山置亭榭,开沼放波澜。”“凿山置亭榭”是对高高低低的峰峦间无数人工建筑的一种肯定和赞赏,一个“置”字颇富创造性。古代峰顶的楼阁或山顶的建筑物都称之为亭,多由自然材料制成,石头雕刻则更多出自文人画家的手笔,少量的碑石也可以列入其中,有的看似依峰崖之势略加凿眼成孔,形亭则筑成空灵通透的栈桥或窄廊,这样的造型有赖于创作者的胆略和想象,确实已令人惊叹。高崖置亭的艰难自然不言而喻。一盘盂似的土坨,不论它的丰碑大碣有多么巍峨高峻,登上去固然险阻,“回头望寰区,那识地形斗柄存”(白居易),当然也无欣赏的价值,但如果铲去半截便有了情韵(北宋翰林图画院以取去上为夺魁的标准)。 “开沼放波澜”更是能触动凡心的造景。“泉源者地中所有之水也”,不“开沼”直接可以造出水景,“放波澜”则在清澈如鉴的泉源中预演浩瀚波涛之景,而这静止的水面终被小桥打破而泛起波澜。一亭子把人与江山联结起来,而它本身又是景观的一部分。山势的高低和起伏决定亭子形式的活泼和灵动,没有石雕砖刻,一个亭子竟有如此多的可以品味的空间,似乎不可想象。

由于有高处的背景作为亭子的凭依,它的空间也带有高远之趣。“松竹稀微绿,菱莲次第丹。”这里有着松树和竹林。细雨丝丝或一阵风从竹叶尖端送来松涛声,自然给人一种幽邃之美感。到了夏季这里又是荷莲的世界。“松竹菱莲”的安排固然有着山间野趣和野逸之美,却不能不说是人为的痕迹。“风烟富清远”,完全是未写已觉之画图再现,尽管现在烟去了“富”,气象薄去了一层高寒也有一些商业闹市的轻薄气。 但是没有理由改变其大致的方向。金冬心的书艺在这里的确使此诗朴拙中蕴藏着生机的伸展与流露。“媚此千金躯”一句,则令人想起李白“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的诗句。离愁别绪本是人生难言的痛楚,然而李白诗中蕴含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这里则由个人的醉生梦死到千金躯的纵情享乐而萌发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激之情。“舍彼百虑攒”,由于亭子的阻隔空间距离造成的那种紧张关系得到舒缓,也似乎与那些逝去的悠悠岁月做了个决裂。“神岳精灵动”,此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由高处空气的清新使人联想到神岳(泰山)的精灵——花木——舞动起来了;二是山中的神物由于亭子的存在也显得活跃起来。不论哪种理解都是对亭子的造景的赞叹。“人寰波浪漫”,由山中的静寂到水面的浩荡无涯使人想到人间的浪漫和风流。“乐生忧亦集”,这似乎是作者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之后发出的一阵短笑。“乐生”二字不能排除人生之外的人世欢乐之意。随着歌声的一顿似乎还出现了放声高歌的红男绿女、曲艺生涯。

这就是站在古亭之上的现代小宋人的喜怒哀乐和无穷的人生意趣,当宋人在离去之时似乎似乎还能听见笑语的歌声仿佛一阵余音散满在幽邃的山谷之间久久不能离去。“徒倚遍阑干”,古朴的石雕亭子高踞在石壁悬崖上依栏下视仿佛有人正在给你指示着渊谷般的往事一般,“百年几把须臾梦”(朱熹),让你有所回忆又让你警觉不已而欲速不达。“层楼飞檐压云低”(毛泽东),虽然大气磅礴气势夺人但终究没有这里的天然情趣。宋人在这里停留、游玩、沉思、歌舞……又似乎回到了汉唐的华清池附近的长廊上。

此诗以古朴的石雕亭子为描写对象,以现代人的笔触写出了古人对亭子的现代感受。它把古人与今人联系在一起又把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所到之地多是凡景但又的确有了传说:妲己于周师至此欲败为善的雅政即令于此人也会旷古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