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伯氏》宋胡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胡宏

《和伯氏》原文

为园非是学樊须,锄罢归来又读书。

董子不窥缘底事,陶公成趣爱吾庐。

华枝瘦日应抬举,草色回春莫划除。

长遣个中消息在,此生何处不安居。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和伯氏

宋 胡宏

为园非是学樊须,锄罢归来又读书。 董子不窥缘底事,陶公成趣爱吾庐。 华枝瘦日应抬举,草色回春莫划除。 长遣个中消息在,此生何处不安居。

此诗是和韵之作,韵在平声模韵上。诗的首句就直言自己并非学圃(农艺),而以读书为务。因之在田家生活中,锄罢归来又读书,绝不是官场农夫和匠夫的概括叙述性语句。“书”即是政治,任何的实践活动均寓于政治(历史)环境之中。“耕”也,“锄”也,当对这既劳动又读好书“最有兴趣欢喜心”(清代《世宗宪皇帝圣训》)。现代政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对这个特定时间的历史完成和自己任务的认识;其二是对社会、国家、民族、集体及个人未来发展道路的设想;其三是对实现这一未来发展道路的途径、方法、步骤等的探索。因此,读好书,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是正确处理一切问题的关键。第二句“归来”二字,用得很好,它说明诗人不仅农事已毕,而且还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农活要做。而诗人对这一切却感到很愉快,原因在于他既有明确的目的,又有正确的认识。读这两句诗,必须从三个层次去理解:一是要劳动;二是要读好书;三是要对劳动和读书有正确的认识。诗人在这方面是有体会的。他曾说:“读得一字辛苦,便有一日受用。”(《西山类稿》卷四《送吴师岩主簿之官序》)“一日受用”即“一生受用”。因此,“为园”而“非是学樊须”,是很重要的。

第三句的“董子”是指西汉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窥”,古意为视瞻之意,王力的古代汉语里称为“观”,课本称是望的意思;“不窥”,可见立论背景是有师学生司马第介(《述要》)赐读书人朋友的有广泛的时间来源以及世侄师生关系相当友好的师生关系之类的固定门庭以及天下一统这些难得有官方郡的独特的学习氛围在辅助作用的优良的客观学习环境以外汉士人所标榜不受时代所局限客观环境的纷扰积极谋求解决社会责任即热中功名的相对平静的好读书环境和优越地位);对劳动一直表示很高热爱的,旧时有华君伯刘悫唐长孺等。他们把劳动看成是人生第一等事,而把读书看作是劳动的副产品。“不窥”的原因就在于读书的优越地位和读书所带来的荣誉感所致。诗人用“董子不窥”的原因来解释陶渊明爱吾庐的原因,这是从古人的爱好着笔;陶渊明由于深感晋末政局之黑暗,“为农植杖业,悠然观其变”(《陶渊明集·归去来辞》),深爱着自己耕种的田园。对于此二句的理解要把握两点:一是诗人是推崇“樊须”,热爱劳动;二是从主观意愿出发的劳动又恰恰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诗人通过此二句的目的在于说明自己既不是陶渊明那样安于劳动的人,又不是热中功名、积极入世的人。诗人读书和劳动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改造社会环境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社会现实又是多变的、复杂的、曲折的。因此,诗人又必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情操。

第四句“华枝瘦日应抬举”是说自己身体瘦弱似那华枝(花枝)需要别人帮助(抬举),不能象陶渊明那样自食其力。“草色回春莫划除”是说春天到来之际不要除去杂草以免妨碍了别人的生长。这是诗人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要善于发现人才并帮助人才的发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要善于团结群众以共同对付敌人。“草木有情皆长养”(唐罗隐《绵城十首》)、“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这种养身之道是正人君子为人处世的一种重要原则。清末的朱九江身居要职(巡抚)而对家乡山水却非常钟情就是因为他在一个山水之间找到了有利于治理一方水土的人才(人材)。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孤立以致失去群众和机会丧失。“长遣个中消息在”是劝勉之辞,“个中消息”在诗歌中可以理解为安身立命之道;“消息”可以理解为诗人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