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祝允明
未必丘樊好,幽居趣自深。
迟行避小草,高卧托乔林。
抱灌惟知瓮,挥锄不见金。
问渠终岁里,曾有惜葵心。
下面是按照您的要求所做的赏析:
题人园居
明 祝允明
未必丘樊好,幽居趣自深。 迟行避小草,高卧托乔林。 抱灌惟知瓮,挥锄不见金。 问渠终岁事,曾有惜葵心。
此诗作者从朝官之臣迁转为吏而赋闲,又在动乱的环境中厌倦于功名而改寓田园之后。他用古人句法而又融入清新活力的七律来表达他的心意,来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怨怒之意,只表现出他沉静和安乐的诗境,十分惬怀。
一、二两句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说园居未必就是求清静避纷扰之所。以为只有在花园深居中照样能遇到尘事之纷扰,“园居闻梵音”而悟得做人道理之一是随缘。“幽居好”这两个字中不仅带有随缘自适的意味,也带有对园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迟行”两句写园居的幽静。“迟行”二字是从“未必”中生出,说明作者并非是那样轻易地就厌弃了纷扰的尘世而退隐的。作者在园中散步,常是避开小草小径,寄兴于高林幽深处;这与他“晚凉闲步数前禽”的心境是一致的。这两句还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园中景象。诗人常常抱着酒瓮,在绿树掩映下灌水;锄地时是看不到金钱的。“只锄地不觉金”常是庄稼人信手拈来便富于生活气息的口语诗句。“看不见金”似说疏于管理可能入财不足,但这仅是一般通常的理解。我的看法应该理解为锄地不只是为产金子更多产的企求在起作用。这样的意蕴似乎更富于自然之情趣些。所以下面才有了末联诗句的感叹。
五、六两句承上启下,意脉不断。“问渠”句表明“惟知瓮”的结果就是不知道金;“渠”是第二人称代词,当承上启下;那么“终岁事”究竟如何呢?
七、八句,点破题旨,表达诗人的欣喜之情和由问“渠”所得到的悟境。“曾有惜葵心”,与“迟行避小草”相联系,很自然地归结到及时努力这个话题上。“终岁事”“惜葵心”,就字面讲前后有因果关系,“惜葵心”可理解为珍惜一年中的光阴;“不必问”、“不妨休”则是劝勉对方应该放慢生活的脚步多多享受一下尘世的滋味呢!所以说前面的隐居避纷争归隐山林、园居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而最后一句则是点破题旨的欣喜之情的流露。
这首诗通篇都是景语,但景语中又都含有情语。诗人把情语和景语结合在一起,真令人拍案称道呢!情景互相引发不断;还隐隐有些随缘自得的得意,蕴含在不被人知的密丽和静秀的美好之中.不尽罢了!陈培《明诗六集》谓其“快序朗畅可谓出人意表.特画风摇薄木撼滩松的一节最称警策”。从风格上看这首诗确实是祝允明的自画像——畅朗而富有生气!祝允明所作之诗很多,其诗在风调绮丽、自然流丽上相似于宋人的洒脱风雅,其中尤以七言绝句见长,被誉为明诗后劲!这首诗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