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清江韩伯善》宋王义山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义山

《和清江韩伯善》原文

文章于道未为尊,求道须教造大醇。

理学一门要精密,时文大病在尖新。

高谈天下经纶易,谁疗目前饥馑因。

拼却挂冠高蹈去,孰云林下果无人。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是对当时文风的批评。那时“台阁相望,操觚赋诗者,若风驱群箨,露结繁霜”,王安石新政为韩愈一派因袭发展,只图帖服时君,陈陈相因,蔚为风气。针对这种状况,作者发而为诗,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之所在。作者认为文士追求的文字并不算高明,“于道未为尊”。固然其中有文学本身体现人类道统意识的认识论问题,而根本则在于这些文章对于造道阐理之路的重要性。“道”,按中国哲学之核心理路,天道合乎人事经,阐发了对于具体存在真谛的认识原理,能够进入伦理政制的文化殿堂,发挥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指导意义。而“造大醇”之道统观念,则又在于返璞归真,回归到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正统上去。作者认为当时文风恰恰相反,“时文”即“时俗之文”,病在于“尖新”。其病之所在,在于矫枉过正,“不循儒术以养其廉”。这一针砭是相当切中时弊的。

作者指出当时盛行的时文风格为后世文人带来的大病:“俗病在尖新。”这是因为文章脱离了百姓的实际生活,“俗必从淡”,倡导平实朴素之文风。“天下事病雷同,庸医执方而杀人”,强调了文风、学风、政风的统一性。时文大病在尖新,其病根在于“时文”者不切实际,追逐虚名。这种尖新的文风不仅使“高谈天下”的学问难以推行开来,而且也难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作者认为求道之路是艰难的,“高谈天下经纶易,谁疗目前饥馑因。”经纶天下之道,犹如疗饥馑之人一样难找。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所持的悲观看法。作者坚信尽管寻道之路艰难,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求道的决心。“拼却挂冠高蹈去”,宁可辞官不做,也要在求道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是对道统观念的坚守和捍卫。作者在诗中表明自己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心的高尚情操,“林下果无人”,尽管目前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与自己同行,但自己并不孤独。

从诗的意境来看,此诗体现了儒家的气节精神。在诗中表现了王义山刚直不阿的品质和忠于朝廷的气节精神。此诗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从中可以看出王义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对当时文风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求道之路的坚定信念和坚守气节的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