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泂
既雨中秋望,纤毫桂影分。
魄高疑压雾,香动欲冲云。
稍窘痴蟾窟,全惊睡鹊群。
孤清若个畔,玉笛片时闻。
下面是《咏月其二》的现代文译文以及赏析:
诗题是“咏月”,着眼点都集中在中秋望月的情景上。诗中突出表现了中秋月光的“纤毫桂影分”和它四射的动人情势。
诗的首联扣紧题目,点明中秋是月圆之时,望月是人们最为赏心悦目的活动。诗人以情景入手,将中秋时节的雨后月夜写得颇有情致。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的明净与香动的气势。皓月当空,雨过天晴,月光又增了一层清气。皓白的月光似高高的仙宫镜中辉光,它比雾更浓,压得低低的云层也在微微颤动。月光被薄薄的轻云所隔,朦朦胧胧,故说“香动欲冲云”。这种境界使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诗人自己也难以分辨,究竟是月光还是花香在飘动,而且有动即冲,冲破云天。
颈联从蟾窟痴鹊、玉笛片时两个方面进一步烘托月光的气氛和气势。月亮本是十分明净的,但在这首诗中却成了痴鹊群集之所由,这正是借助于烘托手法。而痴鹊群集,在月光下只能看得更加清晰,所以用了一个“全惊”来形容。这里不仅写出了月光足以惊动眠于树上的痴鹊群而为之纷乱的情态,也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皎洁,乃至“一触即觉”。从表面看写喜鹊,“全惊”是着眼于动的描写。然而“全惊”的效果不仅仅是动的情景本身而已,一枝玉笛由暗而明的、微风似的在传送清笛声之时又恰逢惊鹊群集的情景时,那境界就更是美妙无比了。这里虽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玉笛声的时闻侧面烘托出人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自问自答,把读者引入一个空灵清幽的境界中。月下只有孤清的诗人自己和不知哪边的笛声,却不见人迹的出现。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和侧面烘托。诗人笔下的中秋月夜是如此之静谧、美妙、空灵和清幽。同时诗人也写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和对月光的热爱之情。诗的意境也因之而更加迷人。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 请采纳一下呦 谢谢您~[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