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泂
石家曾作送君来,建业收书未得回。
只道还家仍款曲,谁知分袂许悲哀。
冥间孰与论心事,世上谁堪共酒杯。
昨到帷堂前后奠,却瞻乔木肺肝摧。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简朱子大学士一首
石家曾作送君来,建业收书未得回。 只道还家仍款曲,谁知分袂许悲哀。 冥间孰与论心事,世上谁堪共酒杯。 昨到帷堂前后奠,却瞻乔木心肝摧。
首先从题目上,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简友之作,并且寄友人到了南京未能归,也是失落,失意了。也多少包含了一丝寂寞、悲苦之意。那起句点明见到了来人时“石家”来信的事。明言自上次分别之后,多亏“石家”捎来一信;因为接信未能回复,所以写诗以记之。“曾作”二字含有自歉之意,怨自己“建业收书未得回”,未尽地主之谊。“未得回”三个字,说明石家来信已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好久。此句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昨到”之时,正是自己久候音讯而未得的结果。
接下去两句,承上意写诗人在等待中自思自忖。“只道”二字是说自己原以为这次到石家去,可以与友人欢聚一番,重温旧情;谁知却是生离死别,无奈悲哀临头。句中又隐隐有暗示:此别有不可知之悲剧在内,与“相逢且莫推辞醉”之往昔大有不同。“谁知”二字十分亲切而沉重。因为双方当时可能都没料到这一次竟是绝别,此次一别竟成千古!故用此字后便顿使读者油然产生今昔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而诗人则又以此等语转接笔锋于下文。“冥间”两句,是写自己独居思友之情。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己思念友人已久,而不知从何说起;二是世上既无其人,则惟有借酒浇愁而已。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读来令人感到余味无穷。“冥间”,即人死之后所居之所。“谁堪”,即何人能堪。此句既承上启下,又与上句紧密关联。
结尾二句“昨到帷堂前后奠,却瞻乔木心肝摧。”写到凭吊友人之事本身。据诗意“帷堂”可知是朱熹家中祭堂。“乔木”,是树立在大门口的古树。这里不仅写了吊事之时,地点、环境以及环境气氛;同时还写出自己睹树思人、肝肠寸断的情状。“心肝摧”,是以形容语来写内心痛苦之极;而此等痛苦又并非无中生有,只不过不是言之而是己出而已。从整首诗看,它所流露的感情既有慰友之苦(盼友人之来),又有思友之切(久候友人而不至),还有吊友之痛(今日之诀别),真是层层宛转、悲意无限,所以结尾处遂一结而入悲凉。
以上是原诗的赏析。总体来说,这首诗很生动地描绘了友人分别时的各种情状,包括地点、时间、气氛等等方面;同时,又较为具体地抒写了自己对于友人离别后的悲苦怀思和无穷痛苦。全诗通过动人心弦的真挚情谊来表达一种凄楚的美感、人生的悲剧体验和深刻的心理活动。此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对于友情的重视、珍视和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也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一种品质。整首诗情真意切、动人心弦,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