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泂
一派天边淡淡横,虽然无浪有风生。
人间各自昏沉睡,看到三更划地清。
夜句三首
其一
天边一道银河静静横,水面上无浪却风生。
人间都市各沉睡昏昏,我独三更清醒看见清。
苏泂这首《夜句》不仅用明朗色调写暗夜景象,而且也表达了他摆脱尘嚣、自得顽乐于诗酒的自足境界,甚至有些迷狂。但这更多表现为行文的节律(自许的心情、身份以及应时的诗歌意义等则很不容易辨析),应当承认“静夜诗人无喧境”,除确有一片身心易动心外的漂泊羁客性情流露,再加上可能染上了季节特有的文人创作风格与典雅背景; “ 一派天边淡淡横 ”,“一派”有截取、呈现静夜背景之妙,因为无浪却生风,而写出波纹如织之动感。当然在视觉和听觉中淡静的河面上顿时横溢开来一股活脱脱的诗情画意,很自然的,笔锋一转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这样一种心境——“人间各自昏沉睡”。本来,在静夜中,人间的都市人各自都陷入昏沉的梦境中,可是诗人却独醒独清,于是他看到了三更时分那分外清朗的世界——“看到三更划地清”。
诗人以“清”字入诗,不仅写出了月夜的清爽、透明、宁静,也暗示了诗人清醒不眠,身居他乡。现代文人傅斯年有过“悲欣交集”类似的体验和感悟:他说“月已落而夜何其朗然也,然而是在醒者之眼中斯皆寂而已。” 这样,“清”就有了深远的双关意义:在物我和谐的环境中达到自我的宁静以致心灵的净化;也可以是对这个充满欲望与烦恼尘世而言称之为清澈;夜半的更点如此地清澈而又时隔不多即为破晓又是朗晴即将展开的不安与憧憬这怕是源于傅斯年的吟哦又有几人真真体会呢!作为古典诗的惯常机趣来看当是将眼前现成的事物加一把冷静理智的琢磨亦有一派精明劲道人之疲于酒色繁华之外更多怀恋江山;可惜能品到的已不算多罢,再看三句改换语调假言内心与另两句在语气上有着明显差异那颗自在朗润的性情之灵、易动易变而又浩荡之心绪由此变化得到了多重牵系却又还原其中之氛围:“看到”写人因无睡意并非因月之精彩而又起来吟咏以遣闷怀,其中隐含了诗人的某种情绪状态;这样的诗句写于半夜更点上尤其使人为之瞩目;因为此时人皆昏沉睡去而诗人却在清醒地领略夜色之美。这种情绪状态若作一换句则可谓之“心如止水”,又若换作“闲适自得”,这四种状态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总觉得不如原句贴切有味。这正是古人所提倡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另外从整首诗来看它有一种清雅的文人创作风格:语言淡雅朴素而又清丽明快;结构精巧、严谨而又自然、不事雕琢;同时有一种性情恬淡而又自得顽乐的情绪氛围笼罩全诗。这些正是作者审美意识的体现并值得玩味。
译文:天边的银河横卧在淡淡的夜色中,虽然没有波浪却泛起阵阵轻舟荡漾。人间的都市都沉睡在昏昏夜色中,只有我独自清醒在三更时分看到清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