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泂
贤达不遗世,后来肯下交。
玄发一以变,感此徂年凋。
所怀寄绝俗,泰华未为高。
牛山纵寻斧,何时解干霄。
仲尼聘列国,未觉历日劳。
古今君臣义,比干更茅焦。
皇皇上天意,一物犹甄陶。
清泉黄金花,庶矣饥渴朝。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所作宋代诗人苏泂《再和陶韵》的赏析:
在宋代众多诗人中,苏泂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推崇。这首《再和陶韵》便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通过对陶渊明的诗韵进行再创作,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贤达不遗世,后来肯下交”表达了对贤达之人的赞美,认为他们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愿意与后来之人交朋友。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保持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开放的心态去结交不同的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其次,“玄发一以变,感此徂年凋”一句描绘了岁月匆匆、时光流逝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人生中的种种变迁和哀愁。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应珍惜当下,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不让时光从指间溜走。
在诗人的眼中,“所怀寄绝俗,泰华未为高”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高尚情操的向往。这种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不被世俗所左右。
“牛山纵寻斧,何时解干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越的渴望。牛山纵斧代表着无限的自由和追求,但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艰辛和痛苦。诗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解开这种枷锁,冲破云霄,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仲尼聘列国,未觉历日劳”还表达了诗人对执着于道义、不辞劳苦的赞赏。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之道,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诗人认为古今君臣之义就如同比干茅焦般坚定不移,希望在皇天的庇佑下,每个有志之士都能被倾听着。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清泉黄金花,庶矣饥渴朝”展现了一个清新的画面,使人联想到了清凉甘甜的泉水边金黄的黄金花。在这充满生命力和美好意象的环境里,一切努力与等待都会感到心灵得以充盈饱满、润物无声的效果。对于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求和精神渴望的人而言,或许意味着勇于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乐观,就像清泉边的黄金花一样散发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这首《再和陶韵》充分展现了苏泂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人生、道德、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陶渊明的诗韵再创作,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