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晁公溯
终岁辛勤农在野,边头亦闻军茇舍。
指挥郡县催挽输,兼作苇蒲收{上厭下木}柘。
诸将但思弧矢利,教我力耕谁暇议。
兵多食少将奈何,请君往问司徒锐。
秦人凿渠开陌阡,从临关东常晏然。
当时列国岂知此,楚王内府藏三钱。
何须飞来黄鹄语,吾已得于褐之父。
红花堰废今百年,不复秋成颂多稌。
君看初未作此陂,夏无暑雨民怨咨。
锸声殆合桑林舞,千夫斸荒汗如雨。
道旁笑指堰复兴,他日饱食勿忘今。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所做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晁公溯这首诗以他的友人陈永锡家在青神红花堰兴作诗,按韵和作。陈永锡家所在的红花堰地区在当时是个典型的水利工程区域,关系到这一带农田的收成,晁公溯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故以实地考察为依据,热情地歌颂了陈永锡家这片荒地变成良田的壮举。
首联直接描写陈氏此举的重要性和难度。“终岁辛勤农在野,边头亦闻军茇舍。”首句中“辛勤”一词是点题之笔,它透露出当地农民耕作的艰辛。“农在野”,表明地僻人稀,田畴荒凉。这为下文写水利工程的艰巨性作了铺垫。“边头”句点明陈氏家的附近正是边防军临时驻扎之地,一个“亦”字体现出边防重地难以为民居的情形。这一联不仅写出了土地荒芜的原因,也透露出农田水利建设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颔联两句表面上是说指挥着郡县催促他们运送粮食,兼做苇蒲和收取柘树的汁液以作糊泥之用,实则暗示了水利工程开展之前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征调人力物力。这是水利工程开展之前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接下来的两联晁公溯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诸将但思弧矢利”至“请君往问司徒锐”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陈氏家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和对当地官吏只知“思弧矢利”,而不能体恤民艰的不满。“兵多食少将奈何”一句是对当地官吏的质问,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劝友人前往询问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显示出晁公溯关心民生疾苦的胸怀。
接下来的几联则是对红花堰地区的描述和赞美。“秦人凿渠开陌阡”至“他日饱食勿忘今”这几句,通过与秦地的类比,突出红花堰地区的肥沃,表达了对红花堰地区农业发展的美好期望。同时,“道旁笑指”的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百姓对红花堰地区农业发展的喜悦之情,也暗示了水利工程开展前当地百姓的困苦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水利工程开展前后的对比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陈氏家在困境中开发荒地、振兴家乡的热忱和苦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晁公溯对当地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对红花堰地区农业发展的期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民之心和乐善的精神。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场景和一系列情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位政治家兼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成为历史上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