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行役》宋晁公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晁公溯

《行役》原文

胡为行役尚殊方,已觉春容近艳阳。

石齿漱江翻翠浪,蒋牙穿渚出青芒。

艰难去国成淹泊,老大逢辰倍感伤。

幕府吾归具朋酒,兕觥犹及享公堂。

现代文赏析、翻译

行役

宋 晁公溯

胡为行役尚殊方,已觉春容近艳阳。

石齿漱江翻翠浪,菰叶穿渚出青芒。

艰难去国成淹泊,老大逢辰倍感伤。

幕府吾归具朋酒,兕觥犹及劝公堂。

这首诗是作者羁旅行役中的一联抒情小诗。它以春光、江流和旧京之思入景,通过“异方”与“故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老大无成、深感“感伤”的情怀。

“胡为行役尚殊方,已觉春容近艳阳。”这两句是说,为什么还要到这很远的地方服役去呢?春天到了,景物显得格外美好。这里,诗人在埋怨自己不该就这样远役他乡。

“石齿漱江翻翠浪,菰叶穿渚出青芒。”石齿冲洗着江水,翻起一片翠浪;菰叶穿插的小洲,也穿出青芒。两句写的是经过战争创伤之后出现的暂时的、局部的“春容”复苏景象。它只能说明作者这样的行役军人从长期的戍守中暂时解脱出来了,然而眼前的美好春景,又不能不勾起自己系念家国的思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平常并没有什么心情的羁旅春愁的可怜诗人,就是在这一草一叶、一浪一花之中寻愁怅恨的。这是一种反衬写法,随着表面事物的复苏、景物的明朗,前景的黯淡、理想的落空更见得突出。这些愁绪中,包含着老大无成、思念家国的感伤情怀。

“艰难去国成淹泊,老大逢辰倍感伤。”这两句是说,因为战乱离乡,久戍边郡,以致长期不能归家;现在遇到春天却流露出无限感伤。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久役在外和老大无成的悲情。“逢辰”两字用得极重,“倍感伤”三字也极真,才见出这两句的分量来。

“幕府吾归具朋酒,兕觥犹及劝公堂。”这两句是说,在朋友相聚的宴会上,我们一定要举杯相劝;你虽暂时在外,但只要能回到家里,就会觉得在堂上相聚也是快乐的。这一联从反面说,劝慰对方不要有太多的哀伤。在诗的最后两句里,诗人用一种比较旷达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认识。由于长期的战乱离乡背井,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了;而国家仍然多难,不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安宁。尽管如此,“吾归具朋酒”,“犹及劝公堂”,说明自己还活着,还有机会在堂上相聚。这种旷达的心情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这首诗以春光入景起兴,以兴情结子作结;语言古朴传神;洗尽铅华,比唐诗更有其朴素之处。通过暮暮之悲欢之情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这样的题材与意境为南宋诗歌中所罕有。“逢辰倍感伤”,通过作者自比是一个有力的表现手法;这时景中的所言“感伤”之意和诗人自比之意融为一体。这首诗用典贴切而意蕴深厚;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诗人善于以入景起兴的手法使景中含情、情中见景;语言古朴传神、耐人寻味。

赏析二:

《行役》是一首抒情小诗。作者晁公溯于崇宁二年(1103)知兴国军时作此诗。“行役”即服役于远方,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

起笔即用怨意:“胡为行役尚殊方”。由于当时时局的动荡和兵役、徭役的痛苦,晁公溯发出深深的怨叹:他们为什么还要远赴他乡服役呢?这与一般的征夫怨妇情感是相同的。“已觉春容近艳阳”,一句中的“已觉”,是下文的转折;“近”,似乎是从近处着眼了。虽然长期离家在外感到心情郁闷,但对初春景象仍然觉得明朗新鲜。“石齿漱江翻翠浪”等两句对仗工整,是咏物诗常见的手法。“石齿漱江”指激石击水;“翻”字说明水流汹涌腾空;“翠浪”点明初春长江水面之色。“菰叶穿渚”中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