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晁公溯
束书归隐不辞遥,庠序懒陪耆老朝。
野外卜居无鬼瞰,山中誓墓以神要。
暂来同作荔枝社,安可轻违桂树招。
已遣官奴理琴瑟,岂惟百戏但歌樵。
这首七言古诗通过叙事和自谦表达了自己学有成就后回到农村从事教学与文学创作的情志,颇有古代知识分子壮心不已的志气,显得情调超旷、意兴闲雅,不仅寄托遥深,颇为难解。诗人说由于一些隐秘的因由,他弃官归隐,不远千里来到乡间,对于在学堂里陪着老人们参加乡老们举行的祭祀活动已经感到厌倦。在乡间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居住,没有人来窥探;发誓死后埋葬在山中,是出于一种真诚的心志。他只是暂时来到这里参加一个以荔枝为社的文学组织,怎么可以轻易地违背像月宫上的高树招来被谪的桂魂那样去做别的事情呢?为什 么要把弟子安排好去调弄好琴瑟这类乐器?他又怎么能是那些只用歌女去演奏各种戏娱宾客的小技的人呢?只有真知哲人和文人才会有言有行,明见本源、万类各有统属而又贯通一致,不是平凡的人所能领悟得透彻的。
首先进行情感赏析。
晁公溯这首诗是对自己返乡务农和参加当地文学创作活动的叙说。因为热爱文学创作,因为思想进步,他已经不是一般人那样去做事。由此对于儒家经典的那些研习和功名利禄便一概丢开;不喜欢在学校里跟一般老年人应付场面式的陪陪他们参与一些乡里祭老祖先的活动。要择地而居并立志死后安葬此地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到这里参加“荔枝社”之类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只是暂时而已。看来他在诗歌中并不因为辞官隐居乡间就消沉、颓唐、显得没落,相反却是放达不羁、旷逸超脱、意兴闲雅、情调高旷。他的归隐不是因为生活的窘迫或是无可奈何,而是由于自己有志于文学创作和对于儒学的独到见解。这便使得他的诗歌不仅显得气韵生动、格调高远,而且也使得这首诗的内涵显得丰厚和深邃起来。他对这个“荔枝社”以及邻里乡村的人事情况是很了解的。正是基于这种对于社情乡邻的了解和对农民文士的真挚敬仰,才使他具有那样的非凡气度;不会趋时媚俗苟同尘事。这是作者非常难得的可贵之处,也是古代许多文人学者所难以企及的高尚境界。
其次进行内容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弃官归隐不辞路远来到乡间,对于在学堂里陪着老人们参加乡老们举行的祭祀活动已经感到厌倦;表现出诗人不随波逐流、不敷衍应酬的志节和性情。“束书归隐”是因为有自己思想方面的原因,“不辞遥”则表明诗人归隐是出于一种内心的执着追求。“庠序”即学堂;“耆老”指年老而德高望重的人。“鬼瞰”暗寓一种志节高尚、不同流俗的清高孤傲之情。“以神要”则是出于一种真诚的心志,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隐逸”情趣。这两句中“野外”即郊野;“誓墓”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谓子路曰:‘汝何故不凟牖取于飞者?其犹尸居牖下也与?名虽谓之夺;于我谦者也。’于是之郭而入井窥之,汾水之阳,退而筑墓。”这件事写到此可谓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注释:有了那个偏安于高门的汾阳王郭子仪墓作为借鉴,那么这里的“誓墓”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同作荔枝社”是指参加“荔枝社”之类的文学组织。“安可轻违桂树招”,是以月宫上的高树招来被谪的桂魂来比喻自己参加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性。“官奴理琴瑟”是让弟子安排好去调弄好琴瑟这类乐器。“岂惟百戏但歌樵”,是指诗人绝不会用歌女去演奏各种戏娱宾客的小技之类的东西。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他归隐乡间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又表明他是具有渊博知识和高尚志节的文士。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利、风格清新明快、韵调优美、意境深远、寄托遥深、颇难解透;可以说是作者壮心不已的志气和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的写照。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颇难解读的好诗。诗中寄托着作者渊深的学养和高远的志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感。晁公溯的这篇“记游”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