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宋晁公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晁公溯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原文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凌云山下车马行,官府深处人境清。 我平生心向禅悦,与僧衣钵同一情。 曾持竹杖入深翠,今来更赏罗汉青。 洁净的色泽雅观而古雅,密厚的绿叶更是婀娜多姿,其如铜般的枝柯已是奋发有姿,而那犹如玉薤的嫩叶则更加显得翠绿有生气。松树之上有五百应身菩萨,正如诗中之言:大公小公共一笑。这里众僧皆穿着婆罗寿眉服,彷佛端坐于佛塔之中。

不必说他们默默不语,其实他们的说法之声直冲云霄。

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作的赏析:

晁公溯这首诗是用来赞美中岩山一位和尚所赠的罗汉松。此松出自禅门之手,具有深厚的佛家色彩。诗人笔下的罗汉松,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内在的韵,展示出一幅悠远深遂、又带有一种人间融融天趣的水墨画图。读这样的作品,不难想见当时诗人是多么兴致勃发、悠悠然的心境。他对这颗罗汉松的情有独钟表现在各个方面。按古人写松诗的话来说,这一松该是写得很“俊”的一首了。不仅如此,诗中还巧妙地寄寓了诗人对中岩山人的倾慕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罗汉松的地点和作者赏玩罗汉松的缘由。“凌云山”是中岩山的主峰,山上建有“凌云寺”,这里是以寺名借指中岩山;“官府”指山中主持佛教的寺庙;“人境”犹言寺庙中。“官府”和“清”互文见义,表明环境的清静、幽雅。那么为何将这地方比作“官府”,而又称之为“人境”呢?这与那里人如潮涌的高谈阔论,音乐悠扬时的钟罄经声等等构成悦耳景致的许多有声画面的纷繁方面有关,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喜爱罗汉松和他的山主人在这方面的癖好异途同归就是了。“著幽禅”,活画出精神上远离尘嚣、“云自无语物自闲”(吴融《皇甫熙从公潭题序》句子);如果说此前是以定光宝像的名同寄明佛教特色的话,“同与方袍”(僧衣)则更多地显示了晁公溯好佛、与僧人感情甚笃的自家本色。“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他早先曾同寺僧一起手持竹杖游山赏景;罗汉松经年葱翠,傲然挺立于石岩之中且硕果将垂,值得玩味的是他不仅对竹子那样情有独钟,而且对竹子所依存的罗汉松也十分喜爱。“天姿特高洁”,一个“特”字,突出了罗汉松的高洁风度;“厚叶非蒙茸”,一个“厚”字既状出了叶之茂盛,又使人联想到它不畏风霜的形象。同时又表现出它的内美:“枝柯不垂”,故上承“铜柯”喻人之刚直之意,“叶蕊含青”之人洁身自好、不肯媚世求荣之意;“夭矫”则活现出龙象般的身姿,“青葱”则传其青春常在的风范。由外形特征以见其人格之美者往往为咏物诗家所惯用,晁公溯此咏虽云摹写罗汉松之状,但明显地是借物传其高洁之心。末二句进而又寄兴甚高。“五百应身菩萨”,是对寺僧之泛称;“大公小公”与“五百应身”意同,均指菩萨之众多。“皆披闍黎衣”,指寺僧们身着僧衣;“如坐浮屠宫”,指他们虔心向佛。“浮屠宫”即佛塔。说他们“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意在表明他们虽身着俗装,而心在佛门之上。最后两句是告诫寺僧们:你们不必开口说法(实指不必说什么),但你们的音声已充塞虚空。这两句从意蕴上说与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王维是以声衬静而已。不同的是寺僧(应身菩萨)是不语的。这首诗着重在摹写罗汉松的风韵而高于一般的咏物之作的地方是以描写罗汉松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