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白玉蟾
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
涧底菖蒲无可採,共君细读汉时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郑阳春
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 涧底菖蒲无可采,共君细读汉时碑。
这首诗的作者白玉蟾,是宋代道教学者、诗人。他出身于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县)的贫苦农家,幼年丧父,青年时期又多病,却刻苦攻读经史百家之书,并爱好吟诗赋词。这首诗题为“送郑阳春”,诗中表达的却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首句“前身莫是郑安期”,诗人设问,是否前生是郑通,即晋代隐士郑远。“郑远因采药游庐山,遇安期生得仙术而升天。”(见《列仙传》)。诗人以郑远自比,暗示自己与神仙有缘。然而,即便如此,人间世事也不可等闲视之。“井灶重来迹已遗”,井底有石,可以炊爨;灶旁有石,可以栖身,这些仙人遗迹在人间已荡然无存。井灶犹存,而仙已不在人间。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悲剧性思考。然而诗人并未来自颓丧,而是仍向着另一个世界探求:“涧底菖蒲无可采。”他给友人以人生的出路——炼丹学道。这样便将题意推进了一层。不过诗人仍未忘情于人间世事,所以又加了一句“共君细读汉时碑”。虽然汉碑也如井灶一样消逝了,但尚可与友人一起回忆、研讨。这样便将题意推进了一层。
全诗由仙及人,由汉及宋,绾合眼前之事与古今之事,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出路之探索。其意新,其思深,颇耐人寻味。
至于译文如下:
或许前生我应该是郑远,庐山再次重来他的痕迹已经遗失。山涧底部无名的菖蒲不值得采摘,让我一同仔细阅读汉朝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