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高蟾
风含远思翛翛晚,日照高情的的秋。
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泽国路岐当面苦,江城砧杵入心寒。
不知白发谁医得,为问无情岁月看。
唐高蟾的这首诗将雄图大略纳入人生谋事的艺术图版中来刻画。选择了背山临江的环境。避开了韦庄选择相对的绘画一般背面非抒情性地 落的个体实例选写景物便于从容骋情的公允头寸 。较合理地给写作选择了有力的跳板;依靠画外铁面丞相节文建党之前解却全身的小南社郭元龙完成埋伏援兵布点的现势跃笔过关任务:前者冲了容易的手帕高低起伏的咏史绝句,而以较自由的古诗驰骋。
“风含远思僝僝晚,日照高情肃肃秋。”开笔就给人以一种高朗明丽的印象。这不仅在于选取了斜风晚照这样美的自然景物,而且也由于文字本身的开朗明丽,读起来就给人以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含”字、“远”字,都有经久不息的意味。“日照高情”这“情”字值得玩味,它使人想到作者的高尚品格和广阔胸襟。在斜风晚照中,面对秋色怡静的江天,作者陷入沉思之中。由于日间的闲情默想,这时不禁悠然思及将来。“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两句对江水作侧面描写,借水拟人,借水言情,构思精巧。“何事”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它连结了过去与现在,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水”有情似此句中寓言之意,从写景到造语,意味深长。然而寓情于景的描写并非作者的终极目的,他意在言外:这流水般的惆怅究竟是为谁而感怀呢?下联:“泽国路歧当面苦,江城砧杵入心寒。”“当面苦”二字说路歧艰难。“入心寒”三个字状砧杵声所引起的哀感怅然之意。景因情生,心中有什么样的愁绪便能听到什么样的声响引起什么样的想象。“当面苦”、“入心寒”是从身临其境的感官和心理出发摹景写情的。“不知白发谁医得,为问无情岁月春。”上联的“满江惆怅水”,在某种意义上暗示了“白发”的种种忧苦在一年年滋长起来。“无情岁月春”中用“春”字反衬出自己经冬历夏地盼望着开春遣愁的一幕幕情景。
结尾以“不知白发谁医得?为问无情岁月看”,揭示题旨:用衰老白发苦费心思追赶流光转瞬、解脱愁厄将无情舍弃的精神用来祝福人生之类的画面一笔带过结束全诗——一个浩叹中的警句;“岁月看”,留下的必是对江水的思索!即如流水年年不息地奔流不息地不免东流而去一样,时光也是不停地流逝不息的。江水尚有人见怜而为之迟暮伤感,而自嗟衰老的白发又将为谁所医治呢?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把一种人生的感慨用寄情写景来演绎传达,吟诵起来清新流利而又自然;不是通篇大起大落乃至嘶喊狂呼。当然表达的是迥异凡响的一番开朗明净情怀和充满活力以及人情味的至深悲悯——属于优缓的中古时调不愧为颇受好评的后村压卷之作。
——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这斜风晚照中,风儿带着远方的思绪缓缓飘来;秋日高远晴朗,太阳照射着内心清朗旷达的我。为何这满江的水都带着我忧郁惆怅之情呢?它默默向东流着,也不断向人诉说着心中的无奈。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小城中,苦难的人生之路就像眼前的水路一样岔路繁多让人迷茫不清;每逢秋夜江边捣衣声响起时,总是会让我这个在外之人感到一阵阵刺骨的寒冷和思念亲人急切的哀愁。
我不禁想:这满头的白发究竟有谁能够医治呢?难道就让这无情的岁月如此冷眼旁观吗?
我抬头望向那江水,只见它依旧静静地流淌着,似乎在告诉我:人生中的忧愁和苦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逝。只要我们保持开朗明净的心态,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