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康与之
恼杀行人,东风里、为谁啼血。正青春未老,流莺方歇。蝴蝶枕前颠倒梦,杏花枝上朦胧月。问天涯、何事苦关情,思离别。声一唤,肠千结。闽岭外,江南陌。正是堤杨柳,翠条堪折。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
满江红·恼杀行人
现代文译文:
春风恼人,那杏花枝头残月朦胧,为谁离别而啼血?青春年华还未逝去,黄莺刚刚停歇。枕边梦回蝴蝶翻飞,恰似一帘幽梦。问何处关情,离别多苦痛?
一声呼唤,愁肠千转,回想起在遥远的闽岭外,又在江南路上。堤上杨柳翠绿一片,枝条轻软易折。这叮咛的声声呼唤,只是频繁地说起一句话。归去不如归去啊,真让人伤心悲切。
赏析:
此词上片以“青春未老”和“流莺方歇”这两种“流水时光”下的情景来表现流淌着的情感。“恼杀行人”紧衔“春泪”,“滴春泪者以玉郎不明也”(孔庆璋跋)这两句意味着爱人含情脉脉的面容化成了凋伤的桃杏,高垂的金柳以及集雨浥蕊、凌空罹烟的丛花烟柳之中“都无人省无人惜,多情惟有蜂媒蝶使”,清明白讲述人在蝶影蜂声的忙碌中有生一股强意的呼唤——怎不到身边一并享安好一些人生易老,“青春易老”,往往为人此所以来惜春,“老”、“病”、“穷”则是词人最不喜欢的词眼儿。下片写“啼鹃声里,几番行眠起”,写出了词人“肠千结”的苦情。结句“不如归去”四字是词的主旨所在,也是他长声一唤的缘由之所在。
康与之的词作多咏史之作,其长于用典入词,此词却以白描的手法直抒性情,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又这首词的意绪颇乱,词人或因醉酒而有所失意,或因春色而有所感伤,或因见闻而有所触动,一并涌上心头。但词人善于驾驭语言、表达方法及谋篇布局上做到得心应手,浑然天成。词中大量运用口语方言,不仅符合口语习惯,而且从语意到音韵都洋溢着一种悲切而又凄苦的调子,使人百读不厌。正因为有如此高超的技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所以他的这首词才能流传于后世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