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自接泥渡再还富池》宋董嗣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董嗣杲

《自接泥渡再还富池》原文

接泥当有渡,截水欲无梁。

白日风声恶,沧波鹭点凉。

閒身缠暑疢,故里报秋荒。

渺渺孤生托,浑如堕絮忙。

现代文赏析、翻译

自接泥渡再还富池

董嗣杲

接泥当有渡,截水欲无梁。

白日风声恶,沧波鹭点凉。

闲身缠暑疢,故里报秋荒。

渺渺孤生者,浑如堕絮忙。

自“接泥渡”至“堕絮忙”为诗的精华之所在,诗人用笔精细入微,描摹生动传神。首联“接泥当有渡,截水欲无梁”,交代了渡口的环境和渡河的方式。这里当有渡口,却没有桥,只能乘船过渡。颔联“白日风声恶,沧波鹭点凉”,紧承首联描述:时而电闪雷鸣,轰鸣震耳,斑白的波浪起伏着;时而又凄风狂作,在酷热的夏天的某个闷热无风的午后,不由得感到些许阴凉。“恶”字触觉,让人惊悸。将夏日常风寓情于景形象贴切,浪也如暴烈凶顽之恶魔精灵形象妙漫而至眼前矣!在这汹涌的江水中一群群白鹭自由自在地翱翔着,偶而点一下水柱,摄取食物。“点”字让水底的画面浮出了历史画卷,把白鹭宁静安详的画面与水击浪翻的场面动静结合描绘出宏阔壮丽的诗的意境画面中如一个凉亭乘凉下棋的白发老翁聊目着一个刚毅执着像刘先主过草地的青壮汉子颔联六句融情于景“我”轻身萦绕着炎炎暑病“故里”已是秋色萧瑟草枯水冷狼藉不堪的惨状欲饮无佳肴亲朋异地作客他乡寂寞频搔首踌躇恰似春天的草木青青于东风一吹就讨取养分企盼着春天的脚步再现小农经济的丰饶希望换取贫困人家的一种满足悠然自得聊以忘忧从中寄寓着诗人怡当世、救衰世的理想。“堕絮忙”字面是说漂流着的柳絮,漫天飞舞自在闲适、急迫劳碌随风而去漫不经心作者把个体的小生命自生自灭和仕途经济难以把握的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时代生活画卷暗喻了个体生命的社会属性因而令人感伤惋惜并给予同情怜悯之喟然而个体的自我仍然无力把握自我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绪遂产生了无处寄放的愁苦之情漂泊者个体的孤苦之感融入大地自然风光中其含义深邃幽远哀怨绵长颇有遗响其间之韵味如清泉滴漏不绝幽谷鸣琴意深余音绕梁嚼之回甘有味久久不已恰似杜少陵笔下的细雨沥芳芷啾啾呜唤之猿鸣哀其半山矣

诗人这首七言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写哀等艺术手法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揉合在一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拳拳报国之志并寄托了极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颇有一番淡泊高远的哲理意味其中首尾两联前后呼应遥相照应。“故里报秋荒”照应首联“当有渡”“欲无梁”及中间“故里”等句则令人对诗人作客他乡久候不归的愁苦境况同情不已同时首尾两联又遥相呼应尾联中“渺渺孤生者”与前文“闲身”相呼应“浑如堕絮忙”又与颔联中的“鹭点凉”相呼应使通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总之董嗣杲这首诗用笔精细入微意蕴深远堪称一首佳作。

译文:接泥渡口应当有渡口,截断流水希望没有桥梁。白天风声狂暴,沧波鹭鸟点水而飞显得清凉。闲暇的身躯缠绕着夏天的疾病,故乡传来秋天田地荒芜的消息。漂泊不定一生无所依靠,常常像柳絮一样忙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