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五丈观音》宋董嗣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董嗣杲

《五丈观音》原文

海国风涛拥万寻,此身何翅直千金。

涉波直现昂藏相,结屋还坚报施心。

圆得诸方传转智,幸存一半有观音。

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中的《五丈观音》是为杭州西子湖畔普陀山遗构—观音亭有年矣。据说始建于宋代的大规模雷峰一带有上,比北岳高真、明州府尊赴潮安敕赐寿星院潮信祭五丈灵威于凤凰山上升诏因飞之域惠政声震朝廷致使整个慈行堂所以又有这样奇迹性吻合上的遭遇特派管知使获得威通边江人士仗正妻郎健裨方偕来游览咏其观焉者不慎损坏由于文通八闽在城城廓便刻勒与左笔更鉴清碑所以写下的诗歌。

海疆风涛起万寻,此身何止直千金。

踏波前行矫健相,筑屋尚坚报施心。

圆满一切诸方智,幸存一半有观音。

谁立廊下青苔碑,记载三朝法驾临。

首先从“海国风涛拥万寻”这句起笔,将海上世界概括进来,突出“万寻”,表明境界广漠深远,这便立即将读者带入到了奇特的海洋世界中来。下句用“何翅”表现作者惊奇不已的心态,“直千金”变书面语,点出只值不多钱,正是强调观其瞻的宏伟和雄壮。“涉波直现昂藏相”描写游人在惊涛骇浪的世界里安全前行时那正气的外表,“结屋还坚报施心”,就意义去说这大概是反映海宁精庐、海城因楼阁丛山屹立而被拥为杭州屏蔽、内海的捍卫者的那股硬劲,道人陆游所记杭州北关夜巡就是与舟卒那样护城的实例了。“圆得诸方传转智”,全诗中最见修行的着色的人物活了,他圆熟通达,无所不通,又因之而获得种种方便。“幸存一半有观音”,则又以常人对普陀山的深情表现出对观音的崇敬了。

末句“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是作者对普陀山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凭吊感喟。“阴廊”系南宋开宝寺藏经楼,此即指南宋,那时还是太平。“只载三朝法驾临”,谓近世名山大川来朝只有清朝康熙、乾隆二帝的足迹。流露出诗人的扼腕叹息。实际上暗示元朝不及三朝气象啊!结处的颂祷中含有浩叹,亦有清醒的认识。“君不见少室山人张彻也题这首诗尾联作:“北仑萧寺半倾颓”。山中一片乱壁颓垣尚存碑几余记载于兵火之际不能绵延六百年啊。”不管持怎样说,“宋朝啊,百年王朝都已烟消云散,而普陀山依然屹立在钱塘江边,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写到的普陀山观音殿的木柱石础经受风涛磨砺所呈现的‘野石苍茫外更无’的意境了。”(引自《浙江海宁出土董嗣杲墓志铭》)这首诗便是他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宇宙观的真实写照了。

再则全诗洋溢着雄奇壮阔之趣,饱含着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让人读来有“山光物态自得趣”之感了。且在“海国风涛”、“圆得诸方”、“幸存一半”、“阴廊谁立”等句都给人一种悬揣跌宕的感觉,“一语双关”,寓刚健于柔美之中,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字功底了。这样又很好地表现出了他身为武职、善治河、迁任润州(今镇江)诸司兼管提刑这样的背景特色来了。可谓这一长串的经验史,可供阅读赏析者在总结评点此类作品时注意一二了。现代译文为:祖国海域风高浪猛不可测,自身渺小哪值千金的重量。踩着浪涛看见伟岸的身影,建筑房子靠的是坚实的作风。掌握四方获得诸方智慧,庆幸的是只有一半有观音。谁在廊下立着青苔碑记?记载着三朝法驾临幸的事迹。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