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董嗣杲
病身尚蛰灌婴城,归梦长悬醒复成。
衰鬓褵褷搀鹤瘦,安书隔阔见鸿惊。
山遥晴有侵檐色,树秃秋地撼野声。
只欲养疴求退静,栖迟泉石适归情。
江城怀隐
病躯仍蛰居灌婴城, 归乡梦醒又成空。 衰鬓已如搀鹤瘦, 书信久隔似惊鸿。
山色晴空近在檐, 树秃大地秋意浓。 只想隐居求安逸, 泉石栖迟寄深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董嗣杲的一首佳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以病躯蛰居城市,梦中回到故乡,却醒后空留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鬓发如鹤毛茸茸,身体的衰弱,隔着距离的书信让人惊慌。虽然远处的山峰晴空朗朗近在檐下,但是树木凋零的秋色似乎在震撼着整个郊野。他渴望隐居养病,追求平静的生活,只有在郊外的泉石旁寄托对故乡的深情。
首句“病身尚蛰灌婴城”,诗人以自己病躯仍蛰居于城市之中,表达出一种无奈和疲惫。灌婴城在这里指代城市,诗人用此典故,不仅表明自己的生活环境恶劣,也透露出对城市喧嚣的不满。
“归梦长悬醒复成”,诗人用“归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因为现实的束缚,只能在梦中重回故乡。然而梦醒后,却只留下空虚和失望。
“衰鬓褷褷搀鹤瘦”,诗人以“搀鹤”形容自己衰弱的鬓发,表现出身体衰弱如鹤之瘦。这里的“搀”字用得巧妙,既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鬓发的苍白,也表达出诗人身体的衰弱。
“安书隔阔见鸿惊”,诗人在写信的时候想起了过去和友人相见时惊鸿一瞥般的友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诗人在此巧妙地借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出了自己和友人之间长久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山遥晴有侵檐色,树秃秋地撼野声。”这两句通过对远山的晴朗色、秋天的树林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外,“秋地撼野声”这个细节描写也显得十分生动自然,表现出秋天大自然的宁静和深远。
最后,“只欲养疴求退静,栖迟泉石适归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隐居、寻求平静生活的愿望。他向往泉水和石头旁的幽静之地,在那里寄托自己的归乡之情。诗人通过这种渴望隐居的表述,将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和释放。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诗人的病躯、归梦、衰鬓、远山等元素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通过这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