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登凌云高处》宋刘过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过

《登凌云高处》原文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

现代文赏析、翻译

首先一步便是独自走到城墙上那矗立的楼阁的上一层,当我们喘过气儿再向窗外眺望的时候, 已然处在离天只有一层之高的顶端了,尽可隐约揣测上天广袤的痕迹而不可确知。 原来乾坤之间只是一个循环无端的东西, 人生世事犹如飘浮于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渺小而又短暂。

秋天的草木在雾气中显得更加苍劲,山川大地笼罩在雾霭之中,仿佛万里之外都是茫茫大海。我欲借着木杖穷尽眼力去眺望远方,然而在茫茫大地之中哪里去寻找失落的祖国呢?

这个宋词充分反映了宋人在外族入侵后祖国山河的颓败荒凉景象和满腹焦虑的困惑。古人把读古人之诗作为接触那已被腐蚀的历史的最直接的途径。一首被写在最下面、上面什么也没有的诗都抄在了其他印刷品的显著位置,反复解读再三而不生厌。看的人是从这一个篇章又一个篇章的诗词之中理解中国从田园诗到仕途诗最后到大观大史诗的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字雕句琢,他们首先选取在早期的比如曹操写的体现真挚精神心态的自酌诗《短歌行》。这些人向往一片遥远的云锦它会在一座繁弦急管闹的码头的路边越出古城落幕的新时现代居民外而慢慢扩展出古老的渔樵画卷中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从诗词到中国文化的延伸——作者本身是一种思想的映射,如果他是清新就是清新如果是淡雅就会自然流畅如同荷叶上的一滴水珠随风滚动的诗句滴入行云流水的长短句中——由流水的洗涤折射出大自然的种种形象:晴朗的山川、翠绿的原野、蔚蓝的天空……流淌着欢快的山泉小溪映衬着石拱桥边半隐半现的渔樵问答——整个江山像一首清新自然流动着的短歌或诗句一般浮现在作者的眼前……这样的描写便与那读过《水浒》的“大丈夫”们所描写的“大观园”有着天壤之别。

刘过的这首词写于淳熙年间,当时作者因怀才不遇,只做了饶州路(治所在今江西鄱阳)通判,所以这首词的风格近于陆游。词中描写了登凌云高处远眺时见到的景象和自己复杂的感情:在深秋时登高,见草木苍苍,雾气笼罩着大地。再将视线投向远方,远处,山川、大海都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望着这一切,自己心里不禁感慨万千,想登上高处穷极望眼,可是又不知道该往哪里看去。眼前的一切哪里还认得就是原来的祖国?整个词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而难以用言语描绘,因此词人用一种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我们看问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不要死守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不放,要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围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要随着自己的不断进步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处世方法;不要做井底之蛙而孤陋寡闻、夜郎自大;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学会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不要做一只无知的青蛙。

这首词的意境深远、含蓄蕴藉、风格近于陆游而又自具特色。读过这首词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和看到了饱受外族侵略之苦的大地,了解了一种文人知世不屈而又心有不甘的情感和对历史的不可阻挡的一种人生困境的心有不平的反拨和对坚毅之人失败者的悲哀,给予那个特定年代和情境中有可嘉壮志而无坚毅心志精神行动的人物更具有讽喻的警醒和激励作用。

译文如下:

我迅速穿好衣服,再登上一层楼。刚到楼顶的最高处。方才知道天地间真的像车轮一样不停地旋转。我多想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交付给一片空船一样无拘无束的东西。秋天的草木在云雾中变得更加茂盛和苍翠;云烟凝聚在一起环绕着青山和碧绿的田野,往高远处看就会发现远处的山川大海仿佛飘浮在空气之中一样模糊不清的样子;真想拿着手杖再远望以彻底打开视野但看得见的远方的天涯究竟在哪里可以认识祖国?这里还是中华中原文化的富饶原乡吗?什么事物能让人找不着来时的路在哪里啊!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