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华
昂藏獬豸兽,出自太平年。
乱代乃潜伏,纵人为祸愆。
尝闻断马剑,每壮朱云贤。
身死名不灭,寒风吹墓田。
精灵如有在,幽愤满松烟。
汉皇修雅乐,乘舆临太学。
三老与五更,天王亲割牲。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平。
单于骤款塞,武库欲销兵。
文物此朝盛,君臣何穆清。
至今壝坛下,如有箫韶声。
巢许在嵩颍,陶唐不得臣。
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亲。
绵邈数千祀,丘中谁隐沦。
朝游公卿府,夕是山林人。
蒲帛扬侧陋,薜萝为缙绅。
九重念入梦,三事思降神。
且设庭中燎,宁窥泉下鳞。
汉时征百粤,杨仆将楼船。
幕府功未立,江湖已骚然。
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
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
三军求裂土,万里讵闻天。
魏阙心犹在,旗门首已悬。
如何得良吏,一为制方圆。
秦灭汉帝兴,南山有遗老。
危冠揖万乘,幸得厌征讨。
当君逐鹿时,臣等已枯槁。
宁知市朝变,但觉林泉好。
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
帝言翁甚善,见顾何不早。
咸称太子仁,重义亦尊道。
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
暂出商山云,朅来趋洒扫。
东宫成羽翼,楚舞伤怀抱。
后代无其人,戾园满秋草。
日照昆仑上,羽人披羽衣。
乘龙驾云雾,欲往心无违。
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国。
灵气皆自然,求之不可得。
何为汉武帝,精思遍群山。
糜费巨万计,宫车终不还。
苍苍茂陵树,足以戒人间。
天生忠与义,本以佐雍熙。
何意李司隶,而当昏乱时。
古坟襄城野,斜径横秋陂。
况不禁樵采,茅莎无孑遗。
高标尚可仰,精爽今何之。
一忤中常侍,衔冤谁见知。
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
文侯耽郑卫,一听一忘餐。
白雪燕姬舞,朱弦赵女弹。
淫声流不返,慆荡日无端。
献岁受朝时,鸣钟宴百官。
两床陈管磬,九奏殊未阑。
对此唯恐卧,更能整衣冠。
蜀主相诸葛,功高名亦尊。
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曹伯任公孙,国亡身不存。
社宫久芜没,白雁犹飞翻。
勿言君臣合,可以济黎元。
为蜀谅不易,如曹难复论。
六国韩最弱,末年尤畏秦。
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灭身。
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
沂水春可涉,泮宫映杨叶。
丽色异人间,珊珊摇珮环。
展禽恒独处,深巷生禾黍。
城上飞海云,城中暗春雨。
适来鸣珮者,复是谁家女。
泥沾珠缀履,雨湿翠毛簪。
电影开莲脸,雷声飞蕙心。
自言沂水曲,采萍兼采菉。
归径虽可寻,天阴光景促。
怜君贞且独,愿许君家宿。
徒劳惜衾枕,了不顾双蛾。
艳质诚可重,淫风如礼何。
周王惑褒姒,城阙成陂陀。
李华《咏史十一首》是一组古体诗,诗意隽永,描写历史事件,传达了作者的理想与情怀。第一首诗以太平年代的獬豸兽为引子,描绘了乱世中的蛰伏与祸患,赞扬了朱云等忠臣义士的节操。第二首诗则描绘了汉代雅乐盛世,赞扬了风俗教化之功,同时也对朝廷的衰落表示了担忧。第三首诗则以隐居山林的李华自况,表达了对林泉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第四首诗则是对秦汉历史的反思,对忠臣义士的赞扬和对奸臣的批判。
现代文译文:
在太平年代,獬豸兽昂首挺胸,象征着公正。然而乱世之中,它却不得不潜伏起来,为祸人间。我曾听说传说中的断马剑,每每想起便对朱云的贤明深感敬佩。虽然身死名不灭,但他的精神却如寒风吹过的墓田,永存世间。
汉皇修雅乐,天子临太学。三老与五更,天王亲自割牲。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平。这首诗描绘了汉代的文治武功,对天子君臣的赞扬溢于言表。
巢许在嵩颍,陶唐不得臣。这首诗则是对世俗偏见的批判,对高洁之士的敬仰。九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丘中又有谁在隐居呢?有人山林中隐居,有人则在朝为官。蒲帛扬侧陋,薜萝为缙绅。这两句诗描绘了儒生们的处境,他们或是高官厚禄,或是野鹤闲云。
汉代征百粤,杨仆将楼船。这首诗对战争进行了反思,对政策的弊端进行了批判。然而尾联则对善良的吏治寄予了希望,希望他们能制衡方圆之弊。
李华在古坟襄城的秋野中感叹乱世,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无奈和不平。他对中常侍的奸邪深感愤慨,对党锢之祸深感痛心。在阅读党锢传的时候,他不禁抚卷长叹。
李华相诸葛亮一样功高名尊,但乱世之中也难以保全自身。这首诗对乱世中的忠臣义士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这首诗用典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李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整组诗中充满了对公正、仁义、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奸邪、乱政、世俗偏见的批判,体现了李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沉的历史情怀。